首页 / 历史军事 / 自卑与超越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五章 梦(2 / 5)

作品:《自卑与超越

其实,从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梦”。对此,弗洛伊德的回答是“为了满足一个人未实现的愿望”。显然,这句话很难经得起推敲。比如说,一个人做梦醒来后,这个梦想不起来了,忘了自己的梦,或者是无法理解自己的梦,那么又何谈满足所谓的“愿望”呢?真的难以想象,一个人连自己的梦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又怎么说得清楚梦背后的“愿望”!

事实上,所有人,包括小孩子,都会做梦,但没有几个人真正懂得自己梦的含义。同时,梦又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快乐?假如梦已经与现实割裂开来,满足感又从何谈起呢?从这里,我们再次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中,存在诸多前后矛盾之处。或者说,人一做梦,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梦境里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自己无关,那么显然,这样的梦对我们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从而使我们研究梦也变得失去合理性。这一点显然不是弗洛伊德希望看到的。

所以,这又再次证明了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存在致命的逻辑矛盾。

那么,我们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人在做梦时和醒着仍是同一个人。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梦与一个人的个性存在密切关系,或者说与一个人的个性是连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个性怎样,几乎决定了他梦的性质。而且,这种观点我们在很多案例中得到了验证。

比如说,有一种人,他们在梦中希望实现所有的愿望,并在梦中进行一切努力与挣扎,那么我们将这个梦与他的个性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判断,那就是这种人很可能是被宠坏的儿童。因为这样的人经常会问自己:“我怎么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生活能给我些什么?”

或许这些人在现实中难以满足私欲,便在梦中寻求满足,从而宽慰自己。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弗洛伊德的理论,就可以看出,他的理论实则是被宠坏的小孩的心理学,因为这样的小孩认为自己的本能不能受到任何拒绝,并且认为任何比自己强的人存在,就是一种不公平。通常情况下,这种人会老是在内心里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爱我的邻居?我的邻居爱我吗?”

而在个体心理学中,被宠坏的孩子不过是研究的众多类型里的一个。如果心理学仅以这一个类型为前提,并基于此预测所有的人性,显然是片面的。

正是由于弗洛伊德在解析梦中存在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才越发感觉到,运用个体心理学对梦进行解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个体心理学解梦的方法

实际上,早在我25年前决定研究梦时,就发现必须走出弗洛伊德的思想体系。因为我看到,梦境与生活并不对立,实际上与现实的动作和表现是一致的。比如说,一个人在白天期望实现某种优越目标,那么他在梦中要解决的仍是这一个问题。所以,做梦的人其实与白天要追求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决一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做梦的人都有隐藏的目标。

在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就会发现,梦肯定是生活风格的产物,并且与一定生活风格相一致。

1.增强生活方式。

通常来说,我们晚上做梦,第二天早晨醒来后,总会忘记自己的梦,似乎不留一丝痕迹。难道果真如此吗?实际上并非如此,至少,我们还留有一些梦中的感觉。或许,梦里的图像不存在了,对梦的了解也无从谈起,但那种梦的感觉还是萦绕于心。实际上,梦对我们最大的意义就是留给我们一定感觉。

应该说,梦留给人的这种感觉,必然与其生活方式保持一致。或许梦中的想法和白天想法有差异,但不是绝对的,两者更无严格区分。而且这种差异的原因,通常在于我们在梦中与醒时相比,接触的现实要少些,所以才会有些区别,但梦中内容并没有真正脱离现实。

假如我们白天挂念某个问题,那么在睡眠中仍会牵挂这个问题。可见,即使在熟睡中,我们与现实仍然联系着。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个人在入睡时,如果有人对他施加一些影响,比如有外在声音,或是在他身上掐一下等,他就会醒来。可见,一个人在熟睡时,仍与现实紧密相连,其中,一个人的身体便是最基本的现实。

当然,在做梦时,我们不必在意很多人的看法。因为在梦境里,我们几乎孤身一人,我们几乎不必考虑社会的压力。正因为这样,我们梦里的想法不必那么忠实地应付周围的环境。实际上,如果我们在睡眠时没有紧张感,或者是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睡眠才不会受到干扰。

所以,做梦实则是对睡眠的一种干扰。从这里可以看出,只有在我们睡眠时,仍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寻求方法的压力在我们睡眠时依然存在,于是,我们在睡眠时才会做梦。

那么,接下来,我们研究睡眠中,心灵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的。在梦中,我们要面对的不是全部环境,而且原先认为棘手的问题,在梦里看起来,也会觉得容易些。所以通常来讲,白天感觉棘手的问题,在夜晚的梦里可能会变得容易处理。

基于此,我们做梦的一个意图,便是为了解决问题,并增强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梦为什么要增强我们的生活方式?难道现实中有什么事物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方式吗?的确如此。生活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方式很多时候需要修正与改变,因而变得不堪一击。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希望自己每天早晨外出跑步,可是每天早晨总是下雨,你的这种生活方式是否要做出调整?那么做出怎样的调整,才能达到你锻炼身体的目标?

类似于这些问题,会让我们不同程度地在梦中寻找答案,以维持自己确定的生活方式。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能够获得一定回报,这是常规方法。但若有些人想获得大笔的金钱,但又不想按照常规方法去做,那么他可能会想到在赌博中赢钱。或许他也会想到可能输钱,但他的确太想暴富,那该怎么样呢?

他可能会为自己构想一幅图画,包括自己通过投机赚了很多钱,然后过上奢侈的生活,让每个人都艳羡自己。这种情景可能会经常在他的梦里出现。于是,这种梦境一次次强化了他的决心,并让他自以为找到了一条很好的致富方法,从而最终选择赌博。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我们工作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们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那么,很快,我们可能会觉得放下了手里的工作,一下子跑到戏剧里了。还有些人在恋爱中,他可能会勾画美好的未来,甚至进入一种类似梦境的感觉。还有些时候,一个人感觉悲观,那么在他的梦境里,可能会出现浑浑噩噩的景象。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梦可以增强一个人自认为的生活方式。

我们也可以看到,梦境里总会出现对常识的颠覆,比如说,现实里本来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梦里却出现了,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荒诞。从这个意义上说,梦与常识可谓一对冤家。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发现,一个喜欢以科学方式做事的人很少做梦,甚至不做梦。那些不想运用常识来解决问题的人,则会常常做梦。

于是我们发现,梦是试图在生活方式和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避免对生活方式做出调整。生活方式既是梦的创作者,又是它的制片人和导演。它总会激发一个人所需要的感觉。在梦中发现的东西,我们都可在其他特征和行为中找到。无论做梦与否,我们都会用同一办法来处理问题,但梦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支持和理由。

那么现在,在对梦的认识上,我们前进了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在梦中,我们是在自我愚弄。在每一次梦里,我们其实都是在自我陶醉、自我催眠,为自己创造一种自认为惬意的情景。同时,通过做梦,我们也为应付现实中的各种情况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