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北洋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百五十五章 苦涩的国歌(1 / 4)

作品:《北洋

第一百五十五章苦涩的国歌

即便谭延闿在北洋海军上最近投入的比较多,但是他心中却很清楚自己的根基还是在陆军。从旅顺海陆联合演习回来集结军队完毕之后,经过两三个月的训练,新建陆军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军事训练。这次新建陆军训练得到了萧轩等这些从德国回来的军事留学生的大力协助,训练计划更为科学,而不像谭延闿训练士兵那么奢侈——每名士兵在实弹射击训练中,每月消耗子弹不过才几十发,不过得到老兵和教官的指导,虽然实弹射击的子弹数量减少了,但效率却大大增加了。

新建陆军的训练水平在节节提高,但是谭延闿依旧是保证一个月有二十天的时间待在新军军营,而且每个月都有十几天的时间晚上回到小站军营进行夜间抽查或是演练。他不敢放松对新建陆军和直隶督标新军的控制,除了和新军士兵在一起督促训练,还要不时的给新军军官上课或是进行演讲讨论。

在新军军营中由于士兵军官的文化水平比较高,除了有萧轩这样从德国学习军事留学归来的军官之外,还有很多从科举制度中走出的童生、秀才甚至是举人。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对中国冲击最大的就是知识分子,无论是留洋受过新式教育的留学生也好,还是科举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这场战争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铁与火的交锋,更是改良与守旧、东西方文化的剧烈冲突。

就算是萧轩他们留学德国的军官,他们也是有着很深的国学根底的,那手毛笔字写得也是极为漂亮,谭延闿深知新军从上到下的士兵和军官对甲午战争也都有深刻的思考。谭延闿在新军中开展“富国强兵”系列的演讲和讨论,并不是培养革命党,恰恰相反他需要控制新军思想的进度,既不能向落后守旧的边缘靠拢,也不能极速的向革命党前进。

对新军思想谭延闿必须做到引导但又不能过于激进,在同新军军官和士兵进行广泛交流的时候,他也发现新军自己的“堵不如疏”的政策还是颇得人心的,并且还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萧轩他们在德国的经历也引起了一样有着留学德国的段祺瑞等人的共鸣,段祺瑞居然还为了辫子向国内专门发电报请示可以剪辫子的问题,结果为此还挨了顿训斥,这和他回国后没有受到重用有着很大的关系。

像段祺瑞这样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北洋军阀人物,谭延闿一直以来说不上防备森严,但也是有意识的回避他们,并不重用他们。不过时间一长了谭延闿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历史名人真的非常有本事,早期和段祺瑞一起留学德国的吴鼎元、商德全、孔庆塘、滕毓藻几人除了吴鼎元在火炮制造技术上格外优秀,由军职转为技术人员调往上海江南制造局之外,包括段祺瑞在内的其余四人都是新建陆军炮兵中的精干力量。

也正是因为段祺瑞等人的能力实在是太高,谭延闿才决定改变路线让非侍卫队出身的军官把持一部分新建陆军的核心军权。段祺瑞等人在德国留学两年学习军事,还包括在克虏伯炮厂实习半年,他们的陆军军事素养非常高,尤其是炮兵方面,谭延闿这边的人基本上无法与其相提并论。当然这种状况随着侍卫队出身的留德军官回国报效,北洋武备学堂在新建陆军的各个方面都会被极度削弱,同时随着时间的延长侍卫队出身的军官都必须在北洋武备学堂学习,并且从第三期总督府侍卫队开始,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将会在这支小型武装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可以预见两者今后是和流的趋势无分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