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溯源楛矢石弩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4章 迁徙(二)(2 / 2)

作品:《溯源楛矢石弩

在冰川中穿梭不息。

寒凝冻野,

冰枪雪箭,

威压火燕。

火燕被清泉荡涤,

毛羽净消,

化成一位鱼面裸体的美女。

鱼面美女随冰水滚动,

灼热身躯使冰河越融越宽,

幻成万道耀眼的霞光,

覆盖冰野之巅。

照化冰山、冰河、

冰岩、冰滩……

寒苦的东方,

从此凝生一条狭长无垠的狂涛。

因她是裸体鱼面人身神女,

疲累中,头仰北方,

足踏南海,

在陆地上化成了

一条橄榄形奔腾的海洋

——东海。

这是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第二章《创世歌》里的一段。仔细品读这些优美奇幻的诗句,我们就可以窥见古时亚州东北部的气候和地理地貌变迁的遗迹。先是荒漠,然后是冰川,最后因为‘火燕’的出现融化了冰川才有了东海。

东北亚火山群众多,今天的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和镜泊湖,还有吉林的长白山历史上都有火山活动。隔海相望的日本群岛是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环,素以多火山地震著称于世。全境火山可分为8列,即千岛火山脉、那须火山脉、鸟海火山脉、富士火山脉、乘鞍火山脉、白山火山脉、阿苏火山脉和雾岛火山脉。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堪察加半岛,西濒鄂霍次克海,东临太平洋和白令海,有127座火山,其中有22座活火山。试想这么多的火山如果在几乎相同的时期一起喷发,火山灰和熔岩流是不是会将亚洲的东北部地区变成死寂的不毛之地?

在强烈火山喷发活动后,火山灰及硫酸气溶胶笼罩在天空,被称为自然界的‘核冬季’,大量太阳辐射被其反射,热量难以抵达近地面。此外,火山灰在高空进一步被氧化,亦能转化为气溶胶。气溶胶颗粒又是形成云层冰晶的凝结核,这也导致火山灰影响之处多阴雨天气,同时,该过程也会吸收大量太阳辐射。

阳光被灰云遮挡,风雪肆虐荒原,冰川遍布,直到火山灰消散,阳光再次普照大地,冰山、冰河融化,大地重现生机!

我猜想,从消失的大海一路向北迁徙的先民到达另一个大湖——贝加尔湖畔时,那里的气候应该比现在温暖得多。他们在贝加尔湖停下疲惫的脚步,重新逐水草而居,以渔猎为生。之后,因为火山喷发,气候变冷,贝加尔湖结冰封冻,他们不得不再次迁徙,一路向东,这次是为了寻找消失不见的太阳神!他们认为只有找到太阳神才能重新获得温暖、光明和食物。

通古斯人一般被认为是公元前2000-1000年形成,大约是肃慎时代。通古斯最早其实是雅库特人对鄂温克人的称呼。语言上满-通古斯语族分为通古斯语支和满-锡伯语支,赫哲语大体介于两者之间,有时候也单立一个东南语支,所以有南北通古斯之分,南支以松花江、混同江流域为中心分布,其代表是满族和赫哲族,北支的范围比较广泛,分布在黑龙江、勒拿河、叶尼塞河三大流域及周边,贝加尔湖、堪察加半岛等地也有分布。

鄂温克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在俄国被称为埃文基人。埃文基人主要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他们传统上是渔猎民族,以捕鱼、采集野果和养鹿为生。

1983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鄂温克族简史》认为,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在鄂温克族的传说中,认为他们的故乡是勒拿河。他们描述说:勒拿河很宽,连啄木鸟也飞不过去,还说勒拿河一带有拉穆湖——也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有八条大河流入湖中。湖的周围有很高的山,他们的祖先是从拉穆湖周围的高山上起源的。

如今生活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就是通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亚洲黄种人的后裔,这早已被许多研究者和专家证实,毋庸置疑!

和你们讲这些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我的猜想是成立的!那些一路向东迁徙的先民中的一支来到了镜泊湖边。相似的大湖,相似的环境,让他们停下了脚步,再次安家于湖畔,过起了熟悉的渔猎生活。

有人研究过,人在幼儿时如果经受过创伤,这种强烈的刺激就会在意识的深处扎根,长大后会以梦境的形式释放。人的潜意识或者所谓的预感是不是会由基因一代代遗传下来的?萨满是不是因为基因遗传才与常人不一样呢?因为我不是萨满所以我只能猜测。

乌布西奔在满语中是最聪明、最有本领的人的意思。她是东海太阳神的女儿,统一东海诸部,历经磨难为氏族部落献身。为寻找太阳升起之地派人五次渡海远征,开拓了漂流日本海的便捷之路,甚至远至堪察加、阿留申诸岛,她自己也在探海东征途中逝于白令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