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溯源楛矢石弩 / 章节正文阅读

第64章 第六十四 红狐(十三)(2 / 2)

作品:《溯源楛矢石弩

喧嚣死后颛顼继位成为少昊国首领,而后帝喾又继承了颛顼的帝位。

我们都知道炎帝时共工氏是水神,后被黄帝打败,其部族被驱逐到了西南,和当地的原住民融合成了古羌。而后,颛顼又打败了重新崛起的共工氏,之后共工氏的水政之职被黄帝裔的鲧取代。鲧治水失败后又由他的儿子禹取而代之。禹从小生活在古羌地,一定从共工氏的后裔那里学到了很多治水的方法。他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改堵为疏,治水成功而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共主,最后建立华夏第一个朝代——夏朝。”

关鑫看向大伙儿,听得聚精会神的五个人都纷纷点头认可他的推断。肖强似乎想到了什么,看向关鑫说到:“《山海经》中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喾。帝俊是东方部族的远古始祖,其后代子孙在东、南、西、北各方都建有古国,共十国,为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和殷商。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朽倕,是始作下民百朽。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我们山东日照有个尧王城遗址,东西长约630米,南北长约825米,公布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后认为,该遗址面积比两城镇遗址面积还要大,是亚洲龙山文化遗址中最大的都城。遗址中心部分高出周围地面四至五米,自古至今一直被称为尧王城。

尧王城遗址文化层厚度一般为2—3米,最厚处可达6米。地层堆积以龙山文化层为主,兼有大汶口、岳石、商、周、汉等时代。作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尧王城遗址是一处由大汶口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时期的龙山文化遗址,是一个较早发展起来的聚落,属山东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

从尧王城的规模看它应该是龙山文化时经济和政治的中心,也就是国都。由此看自少昊到尧,部落联盟的中心都在东夷。

我们都知道黄帝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其父为有熊部落首领。据说有熊部落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北关轩辕丘。

为什不敢肯定呢?因为对于黄帝的故乡,在学术界存在多种说法,包括河南新郑、山东寿丘、甘肃天水、陕西黄陵等。

黄帝生长于河南,而他的后裔却在山东半岛的原东夷九黎部落建立部落联盟中心。原因何在?我认为和古气候有关。也许在涿鹿之战前气候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北方干冷,南方多雨。因为气候的改变影响了古人的生活,他们都开始往适宜生活的地域迁徙,而山东半岛正好是适宜生活的地域,所以各部落开始为争夺土地而发生战争。黄帝战胜蚩尤,得东夷,成为部落联盟的共主,得以在山东半岛继续发展壮大,所以帝俊的后裔才会有十国之多。因为生活有保障,这些后裔才会发明各种生活,生产工具,改进农耕技术,发明琴瑟,创造歌舞。”

关鑫看肖强停下来等待他的认可就点了点头说:“我同意你的观点。”

然后他又接着说到:“浙江大学前校长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一九七二年他在《考古学报》第一期上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这种气候变迁是全世界性的。气侯变冷时先从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

根据竺可桢的气候研究结果对应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次气候变冷都会造成北方族群向南迁徙,引发战争甚至政权更替。这证实了肖强关于涿鹿之战源于气候变化的分析。另外《山海经》对旱神女魃的记述也证实了古气候的变化。”关鑫因兴奋忘了背伤,欲举右手却疼得扭曲了五官,冒出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