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溯源楛矢石弩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20章 循史觅宗(十七)(1 / 2)

作品:《溯源楛矢石弩

“这回你问到点子上了!我初中毕业时和老爸去过北京的天坛公园,亲眼见过圜丘坛。我记得老爸说圜丘坛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

记忆中圜丘坛在天坛南半部,坐北朝南,四周围绕着一圈红色的宫墙,宫墙上装饰着绿色的琉璃瓦。老爸是我旅游时的免费导游,他一边告诉我这圈亮眼的宫墙也叫子墙,一边指着子墙四周的大门依次介绍说:这个北门叫成贞门,也称北天门;这个东门叫泰元门,也称东天门;这个西门叫广利门,也称西天门。这个南面的正门叫昭亨门,也称南天门。

老爸见我对他的介绍有些心不在焉,就故作神秘地回过头笑着问我从门额上的字中看出啥名堂没。我环顾四门额,在心里想了一会儿,还是一点头绪也没有,于是挠挠头尴尬地笑着看向老爸,等待他答疑解惑。

老爸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让我从东门开始把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按顺序排列读出来。我听话地读到:元、亨、利、贞……这四个字连起来也看不出啥意思啊!

我有些不耐烦地看向仍旧笑着的老爸。老爸收了嬉笑,突然严肃起来,拿出了平日里老师讲课的气派,不急不缓地说道:元,代表始生万物,天地生物无偏私;亨为万物生长繁茂亨通;利,为天地阴阳相合,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贞,为天地阴阳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万物能够正固而持久。你看!古人仅用四字就说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理。

……

又讲偏了!这一回忆还真有些想我老爸了……”

关鑫眼里泛起了泪光,他仰起头,极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一旁的郎宁生也被他带动得起了思乡之情,心里酸涩间,眼里也涌起了泪花。

两个人如此沉默了好久,关鑫终于从低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他看了一眼仍旧低着头的郎宁生,平静地开口说道:

“我记得参观完天坛,回到宾馆后,老爸还跟我说: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汉高祖时期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后汉时期在洛阳城阳建圜丘,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坛外有两重围墙。隋唐时期圜丘制度与东汉时期相似。隋代将祭祀昊天上帝、日、月、皇地祗、神州社稷、宗庙定为犬祀、祭星辰、五祀、四望等定为中祀,祭司命、司中、风师、雨师、山川等定为小祀。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定都北京后即恢复修建正阳门南天坛各种配套建筑,后经乾隆时改修,成为现代所见到的天坛古建筑群。它包括圜丘、大享殿、皇穹宇、皇极殿、斋宫、井亭、宰牲亭等。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如果说天坛是最晚的祭坛,那么最早的祭坛就是牛河梁祭坛。牛河梁祭坛是以同心圆式的三圈淡红色石椿分三层叠起构成的大型祭坛。

我好奇地问老爸牛河梁古人为什么要建三个同心圆的祭坛。老爸还是没有直接回答,而且说起了《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