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淮南谋反自取辱(1 / 2)

作品:《汉家天下4:山河复苏

自文帝重用文法吏以来,审慎施政,果不负天下之望,一时内外谨严,四海清平。赋役既轻省,农家便安于劳作,天下渐渐就透出了清平的模样来。其间,虽有水旱之灾,却也不是大患。至此,秦末的兵燹遗祸,已无迹可寻。关中百二山河[1],渐至复苏,几可称富庶之地了。

如此两年过去,风平浪静,太常署内,太史令竟无大事可书。

至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新岁,长安入冬日,天气和暖,宛如春临,未央宫高墙内外,不意有桃花逆时盛放。后宫诸姬妾无不欢欣,都撺掇着慎夫人、尹姬,要去上林苑观赏花海。

两人便往宣室殿去,欲禀明文帝。不料到得宣室殿,却听宫人说:“陛下往椒房殿去了。”

尹姬便迟疑,慎夫人却丝毫不惧,拉着尹姬衣袖道:“你畏缩甚么?陛下在椒房殿,也无非看太子读书,你我前往,皇后必不会责备。”

于是两人转往椒房殿,见文帝果然在廊下。文帝正手持一册古诗,于桃枝繁密处,指点幼子刘揖道:“诗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所谓夭夭乃其盛,灼灼乃其艳。你今日读书,知其文,也须知其意。”

恰逢刘嫖回宫省亲,也坐在一处,便向文帝做了个鬼脸:“父皇当皇弟不懂?当年五岁时,师傅便教我了。这诗还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2]一句,父皇莫不是嫌我闹,想让我早些‘于归’吧?”

窦后在一旁笑道:“父皇教你‘宜其室家’,有何不好?你自幼淘气到大,如今有了家室,要守妇道,不要再霸蛮。”

刘嫖故意道:“古人说话,也是没道理,出嫁怎的就叫个‘归’?莫非唯有夫家,才是我的家吗?我倒宁愿长住宫中,唯觉此处,父母兄弟都有,才是真的家室。”

文帝立即收起笑意:“不可如此说,公主也须守礼法。”

刘嫖却扭脸不理,赌气道:“我看那礼法,也是无道理,不过只为女子所设!”

一句话,惹得文帝大笑。窦后便嗔怪道:“小女子,不可放肆!”

远处慎夫人望见,文帝正与儿女说笑,心中便踏实,拉了尹姬趋步上前,道了个万福,款语请道:“近日天暖,冬十月桃花盛开,显是吉兆。妾等请往上林苑赏花,请皇后亦驾临。”

窦后见慎夫人、尹姬恭谨有礼,心中大慰,知是夫君调教得好,便随口道:“桃花开了二度,未尝不是喜,去看看亦不妨。”

此语却点醒了文帝,当即放下书,望望满树桃花,容色便谨严起来。

几位妇人略感惊慌,一齐望住文帝,不知是哪句话违了上意。

文帝收回目光,环视诸人一眼,道:“四时有序,尊卑有等。入冬桃花盛开,恐不是吉兆。人间若有失序,天也知道。”

慎夫人、尹姬不禁花容失色。窦后也感不安,默然片刻,方道:“陛下常忧天下,我等妇人,当小心侍奉。赏花虽是寻常事,然于时不合,便不合礼数,若传到外间去,也是不妥。”

两嫔妃连忙双双跪下,请罪道:“臣妾不明事理,望陛下宽恕。”

文帝这才释颜道:“与尔等无干。上林苑就不要去了,且在此处赏玩,亦是大有意趣。朕有事,须召张丞相商议,这便先走了。”说罢,便唤涓人抬步辇过来,匆匆返回了宣室殿。

文帝到了殿中,立召丞相张苍来,询问道:“今桃花违时,入冬而华,朕心十分不安。海内晏然已久,可否有变乱之象?”

张苍道:“臣问过太史令,他观星象、问卜筮,似并无异象。只是……”说到后面半句,忽就迟疑起来。

“爱卿,有事但说无妨。既立柱下,唯求直言,朕将天下事托与你,正是看重你的忠直。”

“陛下如此说,臣愧不敢当。想那先帝、高后两朝,海内动荡,皆因诸侯王之故。今中国之地,诸侯王皆为同姓,本是同根,一脉相连,应无腹心之患。唯淮南王刘长,多行不法,着实堪忧。”

“哦!那刘长,总脱不去小儿气。淮南国情形,有何事令丞相担忧?”

“汉家治天下,不似秦时,并非郡县一统,而是郡国各半;一旦有事,若郡县瓦解,只望诸侯可为拱卫。然以淮南王所为,非但不能为臂膀,恐还将酿成祸端。”

文帝拂袖笑之:“何至于!竖子恣意,不过是逞逞威风,他岂能有掀天的本事?”

张苍便伏地,恳切道:“年前淮南王击杀辟阳侯,陛下未予惩戒。返国后,他目中便全无朝廷。此前曾有上书,请自置丞相,得陛下允准,下官也只得照准。今淮南国丞相严春,原是淮南王身边一个门客,曾为郎中,好武无文,只因是亲信,便拔作了执宰。”

文帝略感惊异,脱口道:“原是一个郎中?朕常闻刘长埋怨,说朝中派去丞相不力,故而准他自选。不承想,竟是换成了自家门客!”

“此举令朝廷顿成盲聋,无由闻知淮南国事。今淮南情形,唯赖廷尉派出的游士,方可辗转探得。”

“哦?”

“事若仅于此,也就罢了。今淮南国自定法令,已不用汉法。淮南王出入警跸,擅自称制,私建黄屋金钺,与公然称帝已相去无几了。”

“此事,太后、太子及典客等,多怀忌惮,皆有言及,朕也并非一无所知。然淮南王僭越,不过就是这些花头,倒未曾闻说有反意。或是因少年脾性未改,好慕虚荣。”

张苍不由心中发急,亢声争辩道:“陛下,淮南王年已过而立,岂是懵懂少年?既建黄屋、左纛,便只差一个自封帝号了,与赵佗当年又有何异?裂土另立,恐就在不旋踵间。”

文帝略略一惊,忙安抚张苍道:“丞相勿急。刘长无知,岂能有赵佗那般心机?无非是好武少文,其性不羁,总还是淘气一路。”

“非也。淮南之地,乃昔之楚项王根柢,若一旦动荡,天下便不稳了。前朝之事可鉴,待事发,则无以收拾。陛下喜读《过秦论》,可还记得贾谊所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文帝闻此言,不由得惊起,凭窗东望许久,方回首答道:“丞相,此事我已知轻重,容我去信规劝。既然赵佗可以回心,那刘长也必知道理。”

数日后,文帝便有一道敕书发往寿春,其言甚殷,责备刘长骄恣太甚。

刘长阅过敕书,嗤之以鼻,反倒更激起怨愤之心,回书语多不逊,曰:“大兄仁智,惜乎百僚心机难测,专事进谗。弟谨守淮南,唯谋图治,何以僭越之罪妄加之?大兄既信谗言,弟亦无话,愿弃国为布衣。吾母赵氏当年暴薨,蒙高帝怜之,归葬真定。弟可守墓真定,不与人争。”

文帝看罢刘长回书,弃于案头,恼怒道:“这是甚么话!”于是又下敕书一道,急递往寿春,严词相劝,令刘长不得弃国。

隔日问安时,文帝特意携了太子刘启,同往长乐宫薄太后处,在太后座前,将刘长回书念了一遍。

时刘启年已十四岁,文武兼习,虎虎有生气。闻叔父刘长如此不恭,脱口便道:“父皇,淮南王抗辞罔上,已显露不臣之心。当日便不该宽纵,应痛加贬抑,以免后患。”

薄太后也颇觉忧心:“刘长年少时,得吕太后庇荫,骄纵无度,于今则更甚。僭越之罪若不问,天下效仿者将不止一二。”

文帝犹豫道:“刘长所为,母后亦曾多次说起,然如何处置,我却颇费踌躇。”

薄太后不解道:“不知恒儿有何难处?陈平、周勃尚敢除去惠帝诸子,你贵为天子,却为何惧怕一个诸侯王?”

文帝道:“功臣当初诛杀惠帝诸子,乃有‘白马之盟’为凭。今日若要我除去亲弟,实不能为。”

刘启却不以为然:“父皇仁孝,恐为天下所议。然叔父如此桀骜,他哪里会知恩?”

薄太后也劝道:“恒儿,前有刘兴居之鉴,后有你百年后之忧,刘氏诸王中桀骜者,若不加以贬抑,便是遗祸来日。那惠帝诸子,不过沾了些吕氏血脉,诸老臣便不能容,可见陈平、周勃所虑之远……”

如此商议多时,文帝仍难以决断。此时,忽有长乐宫谒者来报:“车骑将军薄昭来朝,向太后问安。”

薄太后便命宣进。薄昭上得殿来,见三人在此聚议,颇觉诧异,便逐一揖礼过。

文帝望一眼薄昭,忽地想起,便拊掌笑起来,对薄昭道:“舅父来得正好!淮南王称制,朝野多有怨言,今日我祖孙三人在此,正议起此事。刘长不守孝悌,我却不能悖兄弟之情,不教而诛。舅父可按我意,写一封谏书与刘长弟,严词训诫。”

刘启却摇摇头道:“叔父无文,恐不是书信可劝回头的。”

文帝望一眼刘启,笑道:“唯其如此,才令车骑将军执笔。”

在座诸人听了,方才恍然大悟,连声称善。

薄太后道:“今有薄昭书信劝诫,若刘长仍不悟,便是他自寻无趣了。”

当下议定,文帝便与薄昭同返宣室殿,闭门垂帘,斟酌了半日。由薄昭执笔,将一封谏书写好。

此信起首,历数刘长擅杀列侯、自置官吏、“欲弃国”等不法之事,说皇帝待刘长甚厚,理应知恩,责备刘长“轻言恣行,身负谤名满天下,实非明智”。

而后,又列举刘长不孝、不贤、不义、不顺、无礼、不仁、不智、不祥等八大过失,称:“此八者,危亡之路也,而大王行之。”

继之,薄昭又列举史上周公诛管叔、齐桓公杀其弟、秦始皇迁其母之事,以及刘兴居被诛之前鉴,喻意此类大义灭亲,亦可用于当今。刘长即便是皇亲,亦不可奢望法外开恩。目下淮南国藏匿逃亡之徒,委以重任,安插上下,朝廷于此无不尽知。

薄昭告诫道:若不改,朝廷将拘系你于宫邸,淮南丞相以下皆论罪,你将奈何?势必逃不过“堕父大业,退为布衣,近臣皆伏法,为天下笑”的结局。

末尾,薄昭又殷殷劝谏刘长,曰:“宜急改操行,上书谢罪,曰:“臣不幸早失先帝,少孤。吕氏之世,亦遭危难。陛下即位,臣恃宠骄横,行多不轨。今追念罪过,心中恐惧,伏地待诛不敢起。”皇帝闻之必喜。若行之迟疑,祸如发矢,不可追矣。”

刘长接此信,命长史为他一字一句念毕,心中便觉大不悦,知是文帝与薄昭串通好的。他薄昭一个车骑将军,如何有闲情费这番笔墨?分明是写了信来恐吓。不由就大骂:“甚么‘祸如发矢’!一个裙带将军,也想来吓人?”

思来想去,若就此低头,委曲求全,实是于心不甘。再说大兄既已有怨意,迟早也要事发,躲又能躲过几时?倒不如索性定下反计,免得束手就擒。

于是,刘长便不加理会,并未上书谢罪,只严令属官休得再张扬。一面便募集死士,筹划钱粮,往长安城内多布眼线,寻找内应。

文帝前元六年冬十一月,刘长果然说动了一个人——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愿参与起事,于是谋逆之事,便悄然发动。

刘长密令属下大夫谢但,率死士七十人潜入都中,见过柴奇,合谋起事。相约由谢但率死士,以大车四十辆装载兵器,运至长安以北的谷口(今山西省淳化县西北)存放,并隐身于此处山中。

谷口这地方,就在当初陆贾隐居的九峻山之东,为泾水出山处,因此得名。此处天寒地荒,奇峰壁立,并无寻常民家,仅有一二高人在此隐居。起事人马、兵器藏于此,便是神鬼也难察觉。

且说那棘蒲侯柴武,为高帝时名将。早在沛公军西进咸阳途中,便率四千人投军,后屡有奇功。至文帝前元三年,仍贾余勇,亲率步骑五万余,荡平刘兴居之乱。

柴武此人,不独善战,于疆域大势亦有远见。文帝初即位时,便上书建言,力主发兵征南越、朝鲜。曰:“南越、朝鲜,秦时皆内属为藩臣,后拥兵据险,观望谋叛。高帝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再兴兵征讨。今陛下仁惠,安抚百姓,恩泽加于海内,民亦乐于用命,宜趁此时征讨逆臣,混一疆域。”

文帝虽知其所图宏大,然不愿多事,于是批复道:“朕得此天子冕旒,实难胜任,尚顾不到外藩事。且兵者,凶器也。兴兵远征,即便如我所愿,耗费亦巨。得了些许声威,于百姓又何其远?先帝知不可使民劳烦,朕岂敢自以为能?今匈奴内侵,军吏疲累,边民亦无宁日,朕常为之心痛。今藩属不附我,可设烽燧,以固边防;结好通使,以宁边陲,便是有大功。发兵之事,勿再议。”

柴武见文帝不肯发兵,满心无奈,只得叹息而罢。

平定刘兴居归来,柴武终究是年事已高,不久即得病薨了。因他投汉较晚,并非楚怀王旧部,故按例未封谥号;其长子柴奇,亦未能袭侯。

柴奇彼时正在长安军中,怅然有所失,竟不顾亡父英名,与刘长勾搭起来,要谋“大事”。

刘长得此内应,只道是有天助,谋反之事便越发紧锣密鼓。适逢两边传递消息,需一个可靠之人,柴奇身边恰好有个“士伍”,名唤开章,可当此任。

但说那士伍又是何职?原来,按汉律,凡军吏有罪被夺爵者,便降为士卒,人称“士伍”。开章既被夺爵,自然也是失意之人,故愿为柴奇效命,一心盼望事成,也好封王封侯。

这日,开章得了柴奇授意,携密信独骑奔往寿春,告知刘长曰:“欲成事,淮南国尚嫌力薄。前有刘兴居之鉴,望诸侯各国响应,势必落空。须南连闽越,北通匈奴,向两国借兵,共举大计。”

刘长得密信大喜,心中有了数,与开章数次密晤,饮宴甚欢。刘长见开章乖巧,可堪重用,便要留开章在身边,允诺为他娶妻成家,厚赐财物,加爵禄二千石。开章不意得此宠信,甚是高兴,便转投了淮南王麾下。

开章既不能返回,刘长便遣了一名使者,回报在长安的柴奇,知会他开章已留淮南。

岂料这使者行事不慎,过函谷关时,与关吏一语不合,竟破口大骂。那关吏常年迎送文武诸臣过关,其中不乏位至公卿者,岂能忍一个诸侯使者辱骂,便喝令戍卒,将这使者绑了。待搜出使者身上密信,方知淮南王要谋反,关吏大感惊恐,忙将使者押送京师。

这日朝会方散,文帝忽闻张释之急报此事,便命将那使者押上殿来。文帝看过密信,亦是大惊,严词追问淮南使者,方知柴奇已为内应,在谷口藏好了兵器。

张释之闻之色变,急请道:“陛下,事急矣!请捕淮南王入都。”

文帝也知事不宜迟,提笔正要拟诏令,却又掷下笔,叹息一声道:“吕氏一朝,骨肉兄弟尽殁,仅存淮南王这一枝,实不忍加罪。”便与张释之商议,仅遣都中缉盗的长安尉,前往寿春,将开章捕回治罪,以儆效尤,其余人皆可不问。

数日之后,长安尉史步昌便率差役数人,飞骑入寿春见刘长,出示了文帝诏令,要捉拿开章。

刘长见此,猜疑是事已泄露,只得强作镇定,对史步昌道:“前几日,确有此人来投,然孤王未便接纳,已不知去向。足下且在驿馆歇息,待本王遣人搜寻。”

安顿好长安尉一行,刘长便急召原中尉简忌,商议如何应付。那简忌乃是刘长心腹,此前因处置藩事犯禁,廷尉府曾发文,令解送长安问罪。刘长不肯交人,只罢去了简忌中尉职,谎称简忌已病重,将他保全了下来。

由此,简忌更是忠心事主。听主公说起开章事,便不无担忧:“长安尉,掌长安县缉盗,捕人无数。若将开章藏匿寿春,哪里瞒得过他?”

刘长便问:“若以重金赐予开章,令其远遁,何如?”

简忌摇头道:“长安尉既来之,便有眼线四布,开章在寿春已是逃不脱了。若捕入都中,大王又如何能钳住他口?”

刘长便一惊:“君之意,莫非要我杀开章灭口?”

“为保无事,唯此一途耳。”

“孤王欲举大事,却先杀壮士,怕是名声不好。”

“大王,那开章并非你旧属,无所谓恩义,杀之亦不足惜。欲成大事者,岂可效妇人之仁?”

刘长叹气道:“也只得如此了!此事,便交给你去处置吧。”

简忌拱手领命道:“臣今夜即带人将他诱出,一索子勒毙,趁夜葬入八公山下,便是鬼也寻他不到。”

“只是……惜哉此人!”

“臣得手之后,以上等棺衾殓之,也算他不枉死一回。”

刘长只得颔首允之。可怜那开章,新居住了才几日,便被简忌骗出活活勒毙,运往八公山下肥陵邑,草草葬了。

次日,史步昌又上殿来见刘长,催问开章下落。

刘长已做好了手脚,心中不慌,便谎称道:“昨夜淮南长史带人,遍寻城邑,只是不见踪迹。长安尉若是不信,可亲自缉拿。”

那史步昌见多识广,心知有诈,便故作不急道:“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若就此复命,恐今上要责怪。容下臣在此多住几日,顺便寻访。”

刘长见这长安尉实在难缠,便又与简忌商议。简忌献计道:“可造个假墓,哄他说开章已病殁。人既殁,他也好复命了。”

刘长想想,似也再无甚好计,便应允了。于是遣人在寿春城外,匆匆起了一个假墓,四周遍植柏木,墓前竖一木牌,诈书之:“开章死,葬此下。”

那史步昌寻人心切,正带领随从数人四处查问,忽有相府吏员报称:“开章病亡,已葬于城外。”

一行人连忙随那相府吏员,赶到城外,果然见到有一新墓矗起。史步昌立于墓前,初时惊愕,继而面露冷笑,问那吏员道:“开章家人何在?”

吏员答道:“已各自走散。”

史步昌便不再理会,只顾围着新坟打量,沉吟不语。

那吏员试探问道:“需开棺验否?”

史步昌回首道:“既不能复生,看又何益?”当日便入见刘长,称开章已死,只得回去销案。

刘长便哈哈大笑:“难为足下了,奔波了这数日,竟是只觅得一个死人!想那开章,不过一夺爵士伍,能惹下甚么祸?即便拿住他,又能何如?”

史步昌也不作回应,草草道了谢,便退下殿去,回长安复命了。

此时,淮南国相严春也在侧,见史步昌走时面色不善,便请道:“臣愿入朝,为大王辩白。”

刘长立时横了严春一眼,大怒道:“有何区区事,须入朝辩白?你不是欲离我,去附那汉家朝廷吧?”

严春未料刘长因此发怒,连忙谢罪,再不敢提起此事。

再说史步昌还都后,入见丞相张苍,称淮南王藏匿开章不交,或已灭口。其技甚拙,不问也可知。

张苍详询了捕人始末,只觉隐隐不安,唯恐淮南国生变,便匆忙去见文帝。

文帝听了禀报,沉吟片刻道:“如此看来,淮南王确有谋逆之嫌;然其反迹并未露,如何能下诏问罪?”

张苍便回道:“臣料他部署尚未备,否则长安尉赴寿春,他受惊吓,必反无疑。不如趁他未动,及早召他入都,下狱拘讯。”

“这当口,他还敢入都吗?”

“陛下这就宣召,他必措手不及,只能前来,想着敷衍一番,再返回淮南寻机起事。若今日不召,待他万事俱备,便召他不动了。”

文帝深以为然,当日便手书一道识令,遣人飞递寿春。

那刘长接了诏令,果不出张苍所料,顿觉进退两难。与严春、简忌等商议了一整夜,也议不出一条好计来,只得硬着头皮入都。

入朝当日,刘长率一众亲随,往赴北阙,请谒者通报入见。谒者见是刘长来,也未多话,返身便进了司马门去。不多时,忽有典客冯敬、廷尉张释之,自阙门之内阔步而来,身后紧随数十名彪悍差役。

刘长一行人望见,正在惊愕,只听冯敬喝令:“左右,淮南王谋逆,有诏拿下!”

刘长不禁大怒,喝了一声:“大胆!”拔剑便要拒捕。

淮南王随从数人,也都一齐凑拢,欲拔剑厮杀。

众差役哪容得此辈放肆,登时如狼似虎般扑来,抡起一张渔网,劈面撒开,将那刘长死死缠住。几人围拢将他扑倒,夺下了手中佩剑。

刘长哪里肯罢休,高声呼道:“左右救我!”随行近侍数人,立时拔剑乱砍,与执棍差役厮杀成一团。北门甲士见了,也执戟一拥而上,上前助阵。

淮南王一行苦斗多时,奈何寡不敌众,皆被乱棍打翻在地,一并遭擒获。

刘长还想呼叫,早有差役拿了一团麻絮,猛塞入他口中。冯敬冷冷一笑,吩咐将人犯绑好,押上槛车,送往诏狱去。众差役便七手八脚,将刘长及随从都绑起,丢上车,拥着槛车走了。

此后旬日之间,由廷尉府左监亲率公差,飞骑四出,将淮南王案中要犯,如柴奇、简忌、谢但及淮南国相以下属官、徒党三百余人,全数捕获。

此次刘长入狱,因事涉谋反,便无王侯入狱的优待,直如寻常人犯一般,囚衣褴褛、饮食粗劣。自幼金枝玉叶的刘长,哪里受得住,只觉每日生不如死。

待到提审之日,文帝命丞相张苍、典客冯敬、廷尉张释之、宗正刘逸、中尉庐福五人,同堂会审。此时御史大夫仍空缺,冯敬参与审案,便是代行其职。

会审之初,诸臣先将柴奇、简忌、谢但、严春等人拷问一通。诸犯见事败露,抵赖亦无用,严刑之下,便先后都招了。所录证供,各个相契,坐实了刘长谋反。

这日轮到刘长提堂,众皂隶将他械系,挟至大堂跪下。只见那大堂北墙,乃是一幅《獬豸望日图》,气势甚壮。五张书案后,端坐着主审五大臣,其余官佐分坐两侧,极威严。

刘长见这排场,竟比那三堂会审还要威风,知是要问成大罪,便昂首质问道:“诸君一向食汉禄,如此待先帝骨血,可忍心乎?”

冯敬见刘长猖狂,便一拍惊堂木,喝道:“刘长,此处为诏狱大堂。我等五人,为主审,眼中并无王侯,唯有人犯!”

刘长不顾手足皆系桎梏,挣扎欲起,大骂道:“你个微末裨将,何出此大言?我之入狱,不过兄弟反目。若不是你这等奸佞讥谗,何至于此?食人禄者,当知报恩,似你等这般豺狗,谋害天子骨肉以图官爵,必为天所不容也!”

冯敬面色如铁,一字一顿道:“我等按法问案,若有谋私,天亦不能容,不必你多费心。倒是有一事疏忽了,《周礼》曾有言:凡囚者,王之同族仅枷手即可。来人,去掉人犯足梏!”

众皂隶应声上前,取下了刘长足上枷锁。

刘长松了松双脚,正要开口,冯敬却手指一旁道:“对簿之前,本官教你看几个人。”说罢便一挥手,命皂隶将柴奇、简忌、谢但三犯拖曳上来,委弃于地。

三人此前曾抵赖不招,皆用了大刑,鞭打杖笞之外,又上了夹棍,将足胫击碎。十指亦刺入竹签,双手皆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刘长抬眼看去,见往日部属遍体鳞伤,状如鬼魅,全无人形,足断已不能站起,不由就大惊,瞠目不能出言。

冯敬挥了挥手,命皂隶将几人押下,又转头向张释之,拱手一拜:“张公请——”

张释之便整整冠服,高声道:“人犯刘长,本官问案,关乎你生死,不得妄言。先问你,开章下落何在?”

刘长低头想想,忽就将头一仰:“开章是生是死,乃是部属擅自所为,与我有何干?”

张释之略一笑,瞥了一眼书佐。那书佐会意,当即打开一卷供词,将简忌等人口供,逐一读出。几人口供,相互吻合,皆招认:系奉淮南王之命,勒毙开章,起造假墓。

刘长立时大呼道:“严刑之下,岂有实情?那简忌必是诬我!”

张释之便冷笑:“正是简忌首供,他人佐证。”

刘长愕然,遂低头默然无语。张释之又问了几句,刘长只是坚不吐口。

张释之便命皂隶道:“将淮南国相押上堂来!”

两名皂隶,便挟了严春上来。看那严春,衣衫尚整齐,似未受过大刑,上堂来望了刘长一眼,连忙低头。

张释之望住严春,问道:“严犯,可有实情还未供出?”

严春一悚,嗫嚅道:“下臣已全招了。”

张释之便猛拍惊堂木:“诳语!淮南王僭越,那车舆黄盖,是何人置备?僭越左纛,系何人竖起?”

严春惊望张释之一眼,又掉头瞥了刘长一眼,战战兢兢道:“下臣奉淮南王之命,权领此事。”

张释之立时怒道:“逆天之事尚未供出,如何便说已全招?来人,抬出夹棍来,将此两人大刑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