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战国风云人物 / 章节正文阅读

魏惠王篇(11)(1 / 2)

作品:《战国风云人物

邯郸劫难

公元前354年,赵成侯二十一年,魏惠王十五年。

魏国以赵国欺负小弟卫国为借口,亮出魏剑,出兵赵国。

这一次,魏惠王不是和赵成侯小打小闹,而是动真格,发动灭赵之战。

魏军分为三路,对赵国从不同的方向,同时发起进攻。

一路太子申率领,前去驰援卫国,驱逐赵军。并联合卫军北上,攻入赵国腹地。第二路庞涓率领,从大梁北上,前往邺城,攻入赵国南下中原重镇中牟。第三路是安邑守军北上,牵制赵国旧都晋阳之兵,驰援邯郸。

魏、赵两国大战,全面爆发。

赵成侯误判形势,准备不足,导致战场陷入被动局面。直到庞涓攻破中牟,赵成侯才醒悟过来,魏国是想要灭了赵国。

赵成侯持戈戎马,打了大半辈子的仗。魏国来犯,他也不能怂。

于是,魏、赵之战,进一步升级、扩大。

然,此时的魏国,不仅有名将庞涓,还有新魏武卒。

赵国和魏国之间的力量,太过于悬殊。

两国开战,结果很明显。

赵国输了,还败得很惨。

魏、赵全面开战的消息,中牟失陷等,多重噩耗,传到了赵国国都邯郸。

赵国君臣,陷入前所未有的高度戒备。

赵成侯召集宫廷会议,商量对策,迎战魏军。

赵国输了几阵,朝臣对战魏军很没有底气。

中牟是邯郸的南大门,也是阻截魏军的前沿阵地。魏、赵开战不久,就丢掉了中牟。魏军拿下中牟,势必会直取邯郸。

摆在赵成侯面前的选择也不多,要么,战;要么,和。

然,魏军兵峰正盛,议和是不可能的。

赵成侯别无选择,只能战。

可,邯郸军民,一片慌乱。

他们想战,但也没有取胜的把握。

朝臣商议少许,又想出一个办法:迁都避祸。

赵成侯看着这些跟随自己征战诸侯的悍将和朝臣,竟然贪生怕死,想到用逃跑,来回避问题,心情十分不爽。

这些大臣迁都避祸,也不能说他们就是错的。

毕竟,魏国的战斗力在哪里摆起的,硬碰只会输得很惨,还会丢了小命,亡了社稷。

当然,主张迁都避祸的人,有的人是为了赵国长远之计考虑,还有的人是贪生怕死。

此刻,这两类人,为了同一个目的,活下去,走在了一起。

对于他们而言,迁都避祸,能够避免与魏国正面交锋。

失了邯郸,也不会丢了小命,更不会亡了赵氏基业。

如果不迁都,只能和魏国血战到底,玉石俱焚。一旦,邯郸城破,势必会血流成河。

再说,蝼蚁尚且贪生,更何况人乎?

能活着,不好吗?

赵成侯死战的信心,在群臣的劝说下,也发生了动摇。

此时,赵成侯虽没有明确地表示要迁都避祸,但问迁都应该迁往何处。

朝臣得知赵成侯说这句话,岂不知背后的意思是什么。

于是,群臣再接再厉,有说赵成侯。

有的人,主张晋阳。

理由:1、那里是赵氏的发源地,也是晋阳大战之地。

2、晋阳城固若金汤,知、韩、魏三家都攻不破。魏国也没有能力攻破晋阳城。

可,又传来一个消息,打破了大臣的念想。那就是魏国对晋阳用兵,他们想回去,是不可能的。

再说呢?赵武侯将国都晋阳迁往中牟,赵敬侯将国都中牟,迁往邯郸。赵成侯又将国都从邯郸迁往晋阳,这不是绕了一个圈,回到原点。

赵氏的三代君主,这不是瞎折腾吗?

迁都,是费人费力费钱的事情,又不是观光一游那么简单。

迁都晋阳,赵成侯也不同意,他丢不起那个人。

朝臣见赵成侯不同意这个提议,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往北迁都,去代郡避难。

理由:1、代郡离邯郸远,中间还隔了一个中山国。魏国拿下邯郸,也不能兵峰抵达代郡。

2、代王宫,自从被赵襄子攻破以来,不断加固、修葺,也是赵氏应对北方的隐患。

北迁代郡,这是最好的办法。

丢了邯郸,赵氏还掌控大片疆土,可以东山再起。

无论是固守邯郸,还是西迁晋阳,或者是北迁代郡,都要赵成侯点头才行。赵成侯不说走,他们也不能乱动。主张北迁、西迁的人,还有贪生怕死的人,也在做好准备,随时离开邯郸。

这是赵氏自下宫之难、晋阳大战之后,又一次最大的危机。也是关乎赵氏存亡最关键的一次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