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战国风云人物 / 章节正文阅读

魏惠王篇(14)(1 / 2)

作品:《战国风云人物

中原第一次大战

魏惠王伐邯郸,眼见大功即将告成。

然,天有不测风云。

齐国,这根搅屎棍插手,又不按常理出牌,兵围大梁。魏、赵之争,演变成齐、魏、赵三国相争。

很快,魏惠王又收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宋、卫两国,组成联军,加入齐国,攻伐魏国襄陵。

宋国和魏国一直都有领土纠纷,宋国加入齐国伐魏,魏惠王还能理解。

可,卫国为啥也加入了伐魏的阵营呢?

魏惠王一边骂卫成侯小人一枚,另一边悔恨自己看错了人。魏惠王帮卫国击退赵军,收复失地,又出兵攻入赵国腹地,替他雪耻。卫成侯不感念魏国的恩情,竟然反过来加入齐国,攻伐襄陵,简直是太不要脸。

当然呢?对于卫成侯而言,这叫识时务。

一个人倒霉了,所有的倒霉事,都会主动找上你。

魏惠王没想到帮助卫国,征伐赵国,不只是齐、宋、卫联军,还有楚国、秦国。

楚国和秦国又是如何加入伐魏的大营呢?

先来说说楚国,这个老牌,又在春秋时称王的诸侯国。

楚国趁着魏国主力,在伐邯郸。又见齐、宋、卫联合伐魏。楚国不愿错过揍魏国的机会,当机立断,也以救赵的名义,对魏国不宣而战。

魏惠王得知这个消息,大骂不已,说楚宣王太不要脸。

那么,魏惠王为什么会这样生气呢?

现在就来介绍一下,缔造楚国宣威盛世之一的楚宣王。

公元前370年,楚肃王甍逝无子,楚宣王继位。

楚宣王继位后,见魏国不好打,也不敢惹。于是,战略目光调整,不再往北进兵,盯上了西边的巴、黔等地。

魏惠王和楚宣王的关系,时而和睦,时而开战。总体上来说,楚、魏两国是和平多余战争。

魏国伐赵,关楚国什么事。楚国竟然趁着魏国不宣而战,你是魏惠王气不气。

当然呢?魏惠王忘了,大梁这个地方,曾经是楚国中原的重镇。

这个地方是楚国的耻辱,楚国君臣从没有忘记收复失地。

楚宣王见魏国主力伐赵,齐国参战助赵伐魏,宋、卫诸侯组成联军,攻伐魏国襄陵。楚宣王见魏惠王被诸侯攻伐,当然要痛打落水狗。

此时,不伐魏,更待何时。

于是,就在齐国出兵助赵击魏的同时,楚宣王拜景舍为将,以救赵的名义,攻伐魏国。

齐、楚、宋、卫等诸侯都向魏国亮剑。秦国见了,又会怎么样呢?

结果还用说吗?当然是抓住战机,攻伐魏国,收复河西。

公元前262年,少梁一战,秦献公战死,次子嬴渠梁继位,这就是秦孝公。

秦孝公继位后,变革图强,崛起秦国的任务也落到了他的肩上。

年轻的秦孝公发布了招贤令。这时,卫人公孙鞅在魏国不受重用,携带李悝的《法经》,来秦国找工作,又以王道和霸道,有说秦孝公。

秦孝公年轻,见公孙鞅也年轻。两个年轻人见面,一番交谈,相见恨晚。

秦孝公排除万难,以公孙鞅为庶长,在秦国推行了第一次变法。(打完魏国之后,秦国又推行了第二次变法。)

三晋交恶,魏国伐赵,齐、楚伐魏之事,传到了秦国。

秦孝公问,“魏国到处树敌,我们要不要加入战斗。”

公孙鞅也知,检验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变法也有些时日?趁着这个机会,我们出去锻炼一下。”

秦孝公不仅继承了秦献公的君位,还有他的思想。他以公孙鞅变法引起很多人不满,但,战争可以转移矛盾。

秦孝公学习秦献公,攻伐魏国。

秦国偷袭魏国,攻下河西元里等地,歼敌数千人,还占领了少梁重镇。

少梁这个地方,魏、秦打了很多次,又一次落到了秦国的手中。魏惠王注意力在赵国,对秦国偷袭,置之不理。也没有精力去管秦国,就放纵对方折腾。

秦孝公尝到了胜利的喜悦,加大对魏国攻势。秦国的参战,战争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魏、赵之战,演变成了魏国以一国之力对战齐、楚、秦、宋、卫、赵等诸侯国。因为参战国之多,涉及面广,投入兵力多,最终演变成了中原第一次大战。

魏惠王怎么也没想到,攻伐邯郸,最终被诸侯群殴,还引发了中原第一次大战。

齐、楚、秦、宋、卫、赵等诸侯国都对魏国开战?

那么,大争之世,韩国在干什么呢?

韩昭侯正以申不害,推行变法。用韩昭侯的话说,你们慢慢打,我在变法,没空。

魏惠王又要打邯郸,牵制晋阳,还要调遣军力,抵挡诸侯的攻势。魏惠王心中叫苦,你们这是干嘛啊!我不过就是打邯郸,又不是捅了马蜂窝。你们要不要这样,联起手来揍我一个人啊!

以多欺少,算什么好汉。有种,跟我单挑。

显然,魏国的国力太强,诸侯不会选择去单挑。

魏国是超级强国,但,同时对付诸多强国,也占不了便宜。

面对魏惠王的无奈,诸侯却笑了。

对于魏惠王无奈的发声,诸侯国很有默契地笑着说,揍的就是你,没有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