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唐残 / 章节正文阅读

第972章 挥刃斩楼兰(2 / 4)

作品:《唐残

其前身乃是吐蕃末代内乱的时候,各种被吐蕃贵人、官员、军将,带领和迁徙到河西境内的庸(附户和下民)、奴(隶)之属。后来吐蕃人为了巩固统治又给这些庸、奴之属,配备了更多包括唐人在内来自被征服各族的奴隶,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多重压迫和统治阶层。

因此,最初的温末意为奴隶的奴隶。在吐蕃数十年的统治中,他们被“赐部落之名,占行军之额,由是形遵辫发,体美织皮,左衽束身,垂肱跪膝。”多次参与了对于唐地的进攻或是抵御来自唐朝的攻势。“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诗文,便就是这段时期的最好写照。

只是后来到了吐蕃末代牟尼赞普时,吐蕃治下的五茹十八域、六十一东岱,也不可避免的因为佛教和苯教的激烈宗教冲突,引爆了国内外长期积压的矛盾所在。进而陷入到了上层自相残杀而悉补野王族几乎被斩草除根;而统治地方上奴隶、贱民争相暴动大起义的崩解离析当中。

而温末就是在此期间,河西境内大批吐蕃附奴在为了生存,而在甘、肃、瓜、沙、河、渭、廓、叠、宕等州之间,以部族形式相抱团啸聚结境自保,就此形成的大小势力总称。其中小者数千人,大着数万之众,同时还就地收受了源自吐蕃人的田庄、草场、牛羊等遗留产业。

然后又在河西境内的实力派吐蕃大臣论恐热与尚婢婢的乱战中,得以不断壮大起来。最终归义军崛起河西而开始扫平十一州的时候,也不得不有所妥协承认即成现实,怀柔和借助这些大小温末部落的力量,而将其纳入到统治秩序中来。

因此其来源和成分极其繁杂,既有河西、拢右沦为奴隶后被藩化的汉人后裔,也有象雄、苏毗、西域诸羌、吐谷浑和回鹘等西北各族成员;到了吐蕃崩溃的后期,又有大量吐蕃人厌倦了高原动荡的生活,就此逃散在陇西各地;这些吐蕃族裔最后也加入到了,风俗相近的温末队伍中。

所以吐蕃人强行给他们留下来的衣冠饮食和风俗传统,反而成为了这些大小温末部落得以唯一特征。其中,靠近剑南三川的南部温末各部,为时任西川节度使的高骈所诱,而由酋长尚延心携领河、渭二州,温末部落万帐迁移到了大渡河流域,“筑戎州马湖、沐源川、大度河三城,列屯拒险,料壮卒为平夷军”,成为了抵御南诏的第一线。

而位于甘、凉之间相对开化度较高的东部温末,则再大势之下接受了归义军之主张议潮的条件,就此成为了归义军名下自主性较高的附庸势力之一。并且在归义军歼灭盘踞凉州吐蕃驻军的战事中出力不少,而得到了凉州北界垦拓和生息的自治权宜。

而更加靠近青海腹地而弓马愈强的西部温末,则保持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与归义军的关系也是有条件的协作和出力,共同对抗来自高原上的吐蕃遗族侵并;却也不乏因为水草、田界等各种日常大小争端的,半盟友半竞争对手的关系。(后世曾经与膝下太祖李元昊,相爱相杀多年的河陇六谷部,就是其最后的存在痕迹)

尤其是近二十几年来,随着继任归义军当主的张淮准,因为屡求朝廷继承河西旌节不得,而权威与实力都有所衰退;无论东部还是西部温末的关系都依然越发疏远;乃至接手朝廷的册封而成为与归义军平起平坐的地方势力,以及常年充当了朝廷与归义军之间缓冲的角色。

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些温末部众也是西军阵营当中,最为良秀不齐的存在了。在与太平军有限的接触当中,可以发现他们绝大多数缺少足够的防护;身上就只有一件半开襟的羊皮袍子或是缠身毛毡;弓箭刀兵也很简陋和陈旧,居然还有人在用石簇和骨簇;更没有足以让人分辨出来的统一旗号和服色。

因此在遇敌之后,也只能按照一个个大小部帐的区分,而轮番上来发动攻打;而在某一方向的正面战斗中,一旦超过数个部落的规模,很容就变成了相互冲突和参杂在一起不听指挥的混乱局面。然后被打倒几个领头的,剩下的部众也就斗志全无的一哄而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