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要做明世祖 / 章节正文阅读

第284章:李贤决定支持皇帝(2 / 4)

作品:《我要做明世祖

对方默然,脸上露出纠结之色。

“阁老家中也有宗族土地,退休俸禄是保住了自己,可族里的人如何?”又有人道。

李贤摇了摇头,“老夫是邓州人,为官日久,数十年未曾回过家乡了,宗族把土地靠挂在老夫名下,可收钱放钱,老夫从未管过,偶尔还要回信,以俸银资助乡亲,置办族田,点拨后人……”

要是宗族里因为要缴税而唾骂自己,那李贤也没有办法。

他是对得起自家人的。

总不能,离了自己这个首辅,李家人就无法独立行走了?

“而且敢问诸位,士人免田赋的好处,究竟有几分落到了自己头上?”

此话一出,更多人沉默了起来。

这还真有道理。

虽然有士绅免税的特权,但真让个人吃到满嘴流油的,没有几个。

因为在官僚集团出现以后,皇帝为了防止他们膨胀成新的“贵族”,瞒着自己在地方割据,便规定了一个“回避制度”。

简单来说,便是官员不能在自己家乡任官。

这就导致了授职之后,官员长期漂泊在外,“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况,数不胜数。

偏偏流官制度下,由于升贬有序,很多官员放弃了在任职的地方买田置业,乡土观念也让他们大多喜欢在老家搞田庄。

家族、地主靠挂田产,基本也都是在官员老家那边发生的,好处大多基本进了老家人的口袋。

要保障官员个人生活,还得靠朝廷俸禄。

这就使得大明的官员生活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情况——

大家都知道当官的待遇好,能免税,可当个清廉守法的官员,在京在地,那日子却又是紧巴巴的。

如果朝廷拖发工资,更是拮据。

像于文正公在世时,按照免税特权,只收地主豪强靠挂田产后给的保护费,或者只是把田地租出去收粮食,也够全家吃喝了,何至于去世之后清点家产,只有京城一座简陋的二进小院,和几十两的遗产?

连回老家安葬,都得皇帝掏钱,安排专人送行?

在考成法出来后,贪污腐败没以前那般厉害了,清廉的官员也多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