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世祖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十二章安民仓(4 / 5)

作品:《大明世祖

这笔庞大的数目,无论是入库,还是管理,都需要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三人亲自盖章签字,不得任意挪用。

而且,凡动用五百块以上,则要上奏朝廷报备。

“请——”

徐梦龙当先一步,打开仆人手中的钥木匣,取出钥匙。

第一把锁打开。

然后就是布政使,按察使。

三把钥匙骑开,这座仓库才算开启。

阳光摄入,灰尘四起。

咳嗽了好一阵子,才算是安生。

衙役们鱼贯而入,印入眼帘的就是数十个木箱,打开一看,尽是银圆。

“三县洪灾,应该取用十万块就够了吧!”布政使满脸不舍道。

“不够。”徐梦龙摇头道:“虽然秋收粮贱,但没有土地抢种杂粮也来不及了,数万众至少要吃食三四月之粮。”

“而且,还要整修河堤,三十万块银圆才行。”

按察使表示认可,布政使只能认命。

三十万块银圆出库,有的贪,有的剥,最后还是让难民们喘了口气。

徐梦龙感慨道:“幸之乃秋收,若是粮荒时,怕是徒有钱而无粮啊!”

这般想着,他就写了一封奏疏,直达京城。

《议预仓疏》

不消七八日的功夫,河南受灾,动用留贮银救灾之事,朝野皆闻。

而这封奏疏,则直接到达了皇帝的桌桉。

朱谊汐看着这等长达两千字的奏疏,一时间颇为感慨。

其将预备仓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述说明白。

在明初,洪武年间创建了预备仓制度。

预备仓,就是富年采粮,荒年救济,秋收储粮,青黄不接时借贷百姓。

表面上来看确实是个好制度。

但这个就像保险,羊毛出在羊身上。

预备仓的钱财,总不可能从正税里出吧?自然而然百姓们就会被加征一笔钱,以作预备仓。

久而久之,反而成为了苛政。

而随着官场的腐败,预备仓制度自然就成了硕鼠们的天堂,钱袋。

哪怕明太祖让官督民办,成祖把预备仓从城外移到城内,但依旧避免不了预备仓被凿空。

到了隆庆年间,预备仓名存实亡。

晚明时期,起到救济作用,反而是民间自办的义仓。

士绅们捐粮,低息借贷给百姓,从而让义仓得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