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世祖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十二章安民仓(5 / 5)

作品:《大明世祖

故而在民间,士绅们才是维护朝廷的基石,指望贪官们可不成。

而南方之所以长期保持稳定,这种义仓制度有着巨大贡献。

但义仓全凭自愿,一个不慎就会运行不了。

况且,只有荒年百姓们才会卖儿卖女,甚至卖田,地主们才有机会,名正言顺的兼并土地。

大部分地主怎么可能会发善心呢?

这种道德要求,没多少人能坚持住。

所以,徐梦龙言语,预备仓没落,朝廷赈济百姓需要粮食,而不能光凭借着钱财赈济。

有的时候,有钱都买不到粮食。

其建议,在各县重新建立县仓,不再进行借贷业务,而是专门负责救济。

各县把每年盈余,或者是强制其购买五千至一万担粮,建立县仓。

实行知县负责制,按察使、御史巡查,从而让荒年有粮。

对此,朱谊汐表示赞赏。

在官场上,像是预备仓,义仓这种复杂的借贷业务,根本就不具有施行的可能。

知县小姨子来借粮,你敢找她还吗?

仅仅是赈济业务,倒是可实践一番。

“不过,县仓,太过于多了。”

不知道为何,朱谊汐就想起了粮库。

只要一到巡查粮库,各地粮库就会无缘无故着火,来一个死无对证。

失职和偷卖储备粮相比,实在是轻太多。

“况且,各县财政本就困难,哪有余力来建立县仓,这不是逼其去贪污吗?”

朱谊汐摇摇头,挑出了好几个毛病。

“故而,粮仓不必太多,多则杂,杂则不好管理,所以得少而精。”

他就心中想着,脑袋开始放空,按着简单方便的方向去想。

而且还要建立责任制,避免官员们互相推诿。

“所以,每府建立府仓,知府管理、巡抚监督。”

“府仓的粮食,则由留贮采买,每年必要用一半的留贮购买粮食,丰富府库,让灾年有粮可赈济。”

至于粮食多了浪费了,这在此时却无可能。

虽然灾荒不可计,但时人都明白,每过三年必有一平年,五年必有一灾。

或许略有差异,但大致都是准的。

三、五年间,总会碰到旱灾或者涝灾等天灾,这是根本无法避免的。

“取名,安民仓——”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