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02(1 / 3)

作品:《清和(晋江5.5万收藏)

中守将果然中计,乘夜派人渡江砍烧浮桥。明军伏兵趁势杀出,斩首百六十余,夺江舟五艘,伤敌无数。

自此,多邦守军严守不出,明军干脆白日造舟修桥,有城头射来的箭矢干扰,也影响不到分毫。

实在不耐烦,沈瑄下令炮轰对岸。

巨大的铁球滚落,城墙倒是无碍,人却吓得失声。

几次威慑之后,明军神清气爽,一边哼着小曲一边造桥,偶尔抬头对着城上守军友好一笑。

城内的守军险些崩溃。

出城偷袭,不敢。

射箭干扰,立刻有铁球砸过来。

大声痛骂,人家手里有扩音工具,嗓门比自己大数倍。

可就这么缩在城里,等着明军造好桥,推着战车大炮过来攻城?

守城将领抱着脑袋一下下撞墙,有没有这么欺负人的?有没有!

就在沈瑄率领大军欺负……吔……讨伐安南之时,凭祥及周边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脱贫致富大生产运动。

“要想富,先修路!想修路,先砍树!”

暂且不论这两句口号会被环保人士如何鄙视,在凭祥县令李庆青的动员下,县内壮丁及周边土司领导的村寨,纷纷拿起砍刀斧头,沿着朝廷大军征讨的路线,到安南境内开展伐木运动。

砍伐的木材运回,都被送到凭祥县衙,由李大令的族兄出面作价收购。

别看李庆青官职不高,他出身的李家,在思明府却是一股不小的势力。李父是上一任凭祥县令,李庆青非经科举和吏部选官,直接蒙皇恩袭了父职。

这在应天和顺天州府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广西云南等地,要压服归附的土司和边民,只有如李家这般的当地大族才有足够的实力。

换个人生地不熟的看看?

不出一个月就会下落不明。

孟清和同李县令合作赚钱,朱能也参了一股。土司带着勇士和西南边民开展伐木运动,顺便扫清了大军离开后,隐藏在各处的胡氏残余,还挖出了不少安南军储存的粮库,算是意外之喜。

孟清和不敢擅自做主,同朱能商量后,派遣亲兵追上大军,给沈瑄送信,同时将自己联合成国公李大令发“战争财”的事,写成奏疏,递送入京。

送信的是朱能身边的亲卫,这名亲卫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前锦衣卫。

可以想见,这封奏疏绝对会第一时间呈送御览。

亲卫出发后,朱能仔细瞅了孟清和两眼,发战争财,给皇帝送钱,还明摆到了台面上,这脑袋是怎么长的?

朱能了解永乐帝,只要这封奏疏抵京,想找孟清和的麻烦,也得看皇帝同不同意。

“贤弟果真大才,为兄自愧不如。”

孟清和:“……”

自从拉上成国公一起赚钱,这位就满口的“兄弟”,一脸胡子拉碴对他叫弟弟,不嫌差辈吗?

抛开这些,仔细想想,抱上永乐帝大腿,再靠上成国公这棵大树,貌似也不错?

第一百七十四章难题

十二月的南京,雨雪连绵。

天愈发冷,出身北方的城头戍卫好似又回到了边塞。

金陵之地罕有如此大的降雪,户部奏报,应天十八府多处遭灾,有个别州县甚至降下冰雹,损坏房屋不算,苏湖等地的冬小麦恐会歉收。

右顺门内,当值的户部左侍郎和两名郎中对坐苦笑。

往前两个月,顺天八府遭灾,陛下免了今明两年的钱粮,如今应天又遇天灾,明年的夏粮怕是无望。

“长此以往,当如何是好。”

户部不差钱,永乐三年,国库里的金银铜钱比皇太孙在位期间加起来还多。

可金银不能当饭吃,不能充禄米军粮。

临到年关,勋贵和朝官排队等着领粮。依惯例,还要以舟师运粮至天津卫和顺天府。拨拉算盘,算出所需的数额,户部上下都急得上火。把粮册看出花来,也凑不齐这么多粮食。

“或可奏请陛下,再以宝钞抵充部分禄米。”一名郎中道,“宝钞不可,铜钱亦可。北疆的军粮可暂时从顺天八府和大宁等地的府库筹集。河间保定等地虽有天灾,宣府大宁等地却是丰产。开原广宁两地互市也有富余,可奏请陛下,请汉王赵王两位殿下……”

“不可!”

郎中的话未说完,就被打断。

户部尚书夏元吉推门而入,身上的斗篷覆了一层薄雪,乌纱上也落了水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