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八章 传檄四方,祖大寿的选择(1 / 2)

作品:《我以天赋聚权柄,铸天庭

崇祯九年八月,王朝率领救民军占领大明顺天府,令救民军行抄家公审之事,最后得到金银古董,家宅田产等上亿两白银。

在得到最终收获之后,王朝以及王智渊、武昌等人,不得不感叹,大明亡的不冤。

国家、皇帝没钱,底层老百姓没钱,有钱的就是中间不干人事的那么一小撮,这大明又如何不亡?

除此之外,大明国丈,被崇祯寄予厚望的老丈人周奎,还将他的外孙、大明太子供了出来,以求获得活命。

只是最终,王朝也并没有为其破例。

至于大明太子朱慈烺,如今也不过就是个十来岁的娃娃,王朝自然不会将他如何,只是将他安置在了周奎的一个别院,并且让其和其他同龄孩子一起上学。

武昌、王智渊,随在王朝身边,看着朱慈烺头顶拳头大小的一团金光,忍不住的便是说道:

“天王,留着他会不会有些麻烦?”

“麻烦?什么麻烦?他们占据天下的时候,都被我们给轻易推翻了。

更何况如今?

整个大明都将被我们占据了,就算还有些人心念大明,那也不过就是一小撮

他们不搞事情也还罢了。

如果跳出来,呵呵”

而是在救民军接手军队之后,便就挂印回乡了。

如果未来真有人搞事情,那么作为大明末代太子的朱慈烺,不就是最好的一个目标?

就看看最后,会有多少人跳出来吧。

万不可负隅顽抗,欺凌百姓,否则必斩不饶。

但是让他们领军继续战斗下去,他们却也没有了那份心气。

最终,他们也都是放弃了抵抗。

对于这些人,王朝倒也试着招揽过。

既然他们不愿在新朝为官,那也就罢了,左右掀不起什么风浪,他还不至于那么没有度量。

让他们投降救民军,他们心中多少是不愿意的。

哪怕像是卢象升、孙传庭这样的忠心名将,此时也没有了半分的斗志。

再加上双方战力的巨大差距,他们就算勉强拉着军队战斗,也不过是徒增伤亡而已。

不过,他们也并没有投降的意思。

王朝看着朱慈烺的方向,脸上浮现一抹冷笑。

也或者,没人敢跳出来。

本界之内的事情,他已经不怎么在意了。

大明都亡了,他们还要为谁效忠?

不过无所谓,他如今,已经将目光放在了天外,有了更大的目标,超脱世界。

而在整顿完京城各种事务之后,王朝便就传檄四方,令各地明军投降,等待救民军的接手。

不过,在他们拒绝之后,王朝便也息了心思。

最主要的是,下属兵将军心动荡,毫无战心斗志。

在各方得到消息之后,上至官员将领,下至普通士卒,士气一泻千里,再提不起半分的斗志。

他如今,可是不缺领军将领的。

崇祯九年十月,山西、山东、河南、北直隶大部分地方传檄而定,无数救民军,以及各级官吏分赴各地,将这些地方彻底纳入掌控。

在南方,王石、李鱼等人,也已经占领了浙江、江西两省,只剩广东、广西以及福建三省。

而在接到王朝命令,以及获知救民军的种种政策之后,三省之地的明军百姓,在产生了一阵动乱过后,便也开始等待起救民军的接管。

实在是如今的救民军威势太盛,只几个月的时间,就已经席卷大江南北,更是占领了京师顺天府。

再加上在之前的时候,四十万联军进攻应天府,然后被救民军一举剿灭,使得这些地方将兵匮乏,军心斗志皆无,实在组织不起像样的军队。

而最主要的还是,救民军的种种政策,对于底层的士兵以及百姓来说,那实在是一个莫大的诱惑,他们甚至期盼着救民军的到来,忐忑的想象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如此情况下,就算还有官员将领想要抵抗,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他们自然只能放弃抵抗,乖乖的等待救民军接管。

当然了,也必然有些死硬分子,不愿放弃到手的权利与利益,强逼军民抵抗。

不过,这种强逼军民的行为,自然也会引来军民反抗,没等救民军到来呢,他们就已经被人杀死了。

也有些聪明的,就直接封闭内外信息交流,愚弄百姓,妖魔化救民军,使得百姓士兵恐惧,想要拼死抵抗,至少也要获得一些承诺。

当然了,百姓想要的承诺,那肯定是不要杀死他们,抢夺他们粮食土地之类的。

至于那些组织者,自然就是想要保留自己身家,获得一些特权了。

至于真心为大明的,不能说没有,只能说极少。

对于这些人,无论是王朝,还是救民军,从来都不会惯着他们。

甚至都不用强攻,只需要占领周边,并且进行救民军政策的宣传,动摇底层军民之心,就足以将他们逼得不得不投降。

至于死撑着不投降,甚至想要反攻救民军的,那他们也不会客气,不管是被逼还是被惑,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开枪。

而在江南各省,纷纷开城投降的时候,北方边境各军将领,也在思索何去何从。

救民军如今近乎已经占据了整个大明,他们自然也是有心投降的。

可是,相比久不莅战场的南方各军将领,他们可是真正的实权将领,手下有着成千上万的军队呢。

让他们就此放下所有兵权,然后进入救民军新兵营训练,再被安排到不知何地任职,如此任人摆布,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