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八章 传檄四方,祖大寿的选择(2 / 2)

作品:《我以天赋聚权柄,铸天庭

只可惜,救民军与普通的古代政权并不相同,不会因为你是敌方大将投降,就会对你进行特别优待。

顶多就是看在你投降献城的份上,计算一定的军功,然后进行相应的职位任命。

而在这个时候,大清皇太极,这也是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

封侯、封公,乃至是愿意如尚可喜等人一般,册封为异姓王。

不由的,许多人都是有些心动起来。

不过,却也有人有着清晰的认知,据说救民军,曾经在长城关外,以少胜多击溃过清军,甚至险些杀死皇太极以及多尔衮等人,这让他们始终不愿投降清军。

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将领,都是不愿意投降后金的。

而这个时候的辽东总兵,乃是祖大寿。

在1631年的时候,祖大寿曾经被清军围困投降,其后叛逃锦州,再次抵抗清军对于大明的进攻。

直到1642年,祖大寿这才真正投降清军。

而现在的祖大寿,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总觉得自己作为投降复叛的将领,如果投降清廷的话,他可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最终,祖大寿还是决定投降救民军。

而有了祖大寿这个最高总兵官的偏向,那些想要投降清廷的声音,立即就被压了下去。

在得到消息的时候,王朝其实是有些犹豫的。

在历史上,祖大寿1631年驻守大凌河,被清军围困的,逼到绝境的时候,那可是曾经下令吃过人的。

不过最终,对于这种主动投降,也没有对救民军造成伤害的将领,王朝还是应了他的投降。

毕竟真要说起来,天灾饥荒之年,吃过人的绝对不在少数,王朝既然都将他们以灾民身份,接收安置了,那又何必对他区别以待?

至于说,曾经在历史上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此时不过是辽东骑兵前锋右营参将,自然是听从舅舅祖大寿的了。

在得知这些之后,皇太极愤懑之下,立即就是命人攻打锦州。

同时,其还命令多尔衮以及岳托,各自率军一万,趁着救民军尚未完全站稳脚跟,并且没有抵达长城的时候,自喜峰口等地破关而入,想要再次进行劫掠一番。

在最初的时候,他们确实势如破竹。

不过,在十月份的时候,一千救民军赶到了三屯营、蓟州镇等地之后,情况便就瞬间反转。

枪炮齐鸣之下,足足杀死万余清军,俘虏五千,岳托战死,多尔衮狼狈逃出关外。

十月十五,救民军接管长城。

十月十六,两万救民军进入关外,开始逐一接管各个城池。

十月二十,五千救民军抵达锦州。

彼时,正坚守锦州,等待救民军援军的祖大寿,突然就听到手下来报,有救民军之人求见。

本来正心情烦躁的祖大寿,在听到手下的汇报之后,不由便是心中大喜,立即命令让人带来见他。

不过下一瞬间,他又阻止了转身要走的手下。

“等等,还是我亲自去见吧。”

说着的时候,祖大寿便就整了整衣衫,快步向着府外走去。

来到府外门口的时候,他便见到一个身穿灰色衣服的中年男子,正静静的站在门口,一脸笑容的向他看来。

“这位想必就是天王的使者了”

在见到那人之后,祖大寿立即便就快速向前。

“呵呵,在下救民军军情司叶昌明,将军想必就是祖大寿将军了”

“哈哈,没错,在下正是祖大寿”

祖大寿大笑着上前,姿态放的很低。

他既然都准备投降救民军了,那就没必要摆出一副高傲的模样,更没有必要大摆排场,彰显自己的权威与能力。

他驻守锦州城,抵御清军的进攻,他的能力与价值,就已经展示出来了,实在没有必要去做多余的事情。

而且,这还是他接触的第一位救民军呢。

交好于他,也能得到更多的救民军内部消息,对他将来为官行事有着极大好处。

在进入府宅客厅,彼此交谈一番之后,祖大寿便就询问援军之事。

“将军勿忧,五千大军已至百里之外,只需明日便可抵达,解了锦州之围.”

在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祖大寿不由便是心中一喜,救民军援军终于是来了。

虽然他不知道,眼前这个救民军军情司的人,是怎么在清军团团围困的情况下,知道救民军的援军抵达了百里之外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只要救民军的援军到来就好。

或许救民军,有着什么特殊的传递消息方式吧。

只是,那却也不是他现在所关心的事情。

不过随后,祖大寿又是眉头一皱,心中泛起忧虑。

只是五千救民军,又怎能解了锦州之围?

这救民军,以及那天王王朝,是不是太过自大了一些?

可别到时候,援军被清军全歼了,那事情可就不妙了。

感谢书友【太昊穹高】的1100打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