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久远的谋划(2 / 3)

作品:《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国公能体谅自然最好,虽说这些年也是惩处了一些勋贵不法之事,只不过那也是他们咎由自取。国公放心就是,祖父肯定是要宽待勋贵。”

汤和原本浑浊的眼神瞬间亮了几分,朱重八是什么样的性格,他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

朱重八宽待勋贵,那也是比较有限的,或者是对亲近人家的会多些宽待。

而现在皇太孙说的这些,很明显就是指他自己,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探望汤和,这也是朱允熥应该做的事情,不过也不只是探望汤和而已。

召见凤阳当地官吏,朱允熥仔细询问民生,不管是人口、土地或者是赋税等等,都是要问清楚。

尤其是后来迁来的百姓,更是要问清楚他们的一些生活。

别看以后有了花鼓戏,说的是凤阳不断遭灾。可是现在这里是帝乡,比起大明其他的地方,生活还是要稍微好一点。

因为不管是政策的扶持,还是官吏们的廉洁,放眼大明都是首屈一指的,可没有人敢在帝乡胡作非为。

毕竟不只是皇帝盯着,那些没成年的皇子皇孙时不时的就要来祭祖或者练兵,谁要是活的不耐烦了就在这里横行霸道就好。

仔细的看了看中都留守司的士卒练兵情况,这也都是一些心腹、精锐,战斗力等等也算是天下兵马当中的精锐了。

朱允熥也特意赶往长淮卫,因为这里是凤阳府的官仓。

淮北各地及蚌埠集官仓的粮食均经长淮卫运往凤阳,淮河下游所产的淮盐也经长淮卫运往北方各地。

因此水路、陆路的一些官商客旅常在长淮卫短暂逗留,而作为中都八卫之一,指挥、守备、总兵等朝廷命官云集长淮卫。

朱允熥仔细看着这些,再召徐辉祖,仔细询问武库的事情。

大明朝的武库设立,很多的都是就近以及近矿的原则,有铁矿、煤矿的,自然是要承担起制作军械的责任。

凤阳府自然也是要有武库,而淮南则属于凤阳府辖地,分属寿州和怀远县。

“令人在寿州、怀远境内寻煤。”朱允熥直接开口,说道,“现如今在其界内找到煤矿,再仔细找找,看看能不能找到大矿。”

淮南的煤矿开采历史也算久远,南宋和元朝时就有历史了。

对于这个巨大的煤田,朱允熥不能不在意。虽然按照现在的开采条件,肯定是没办法开采的更多、更深,但是先将一些比较容易开采的地方开采了,够大明现在所用也就行了。

煤矿实际上不算是大明朝现在最缺的,最缺的实际上是铜矿和铁矿,金银矿也比较欠缺。

以至于朱允熥浮想联翩,中南半岛的矿业资源发达,铜矿和金矿等不缺。东瀛那边更不用说了,一个石见银山就足以让人发狂,那是真的银山啊。

这些都要仔细谋划才好,现在想要全都给一口气吞下也不现实,得慢慢的发展,得做好了准备之后一举拿下。

“不征之国?”朱允熥笑了起来,“祖父就是嫌那些地方荒凉、没有产出,要是知道那里有金山银海,他马上就改《祖训录》,反正也不是改了一次两次。”

真到了那个时候,文武官员都不会劝说皇帝罢兵之类的。

老朱可是承认了元朝的正统性,所以有些事情自然也就是保留了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