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临夏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21章,舌战(1 / 2)

作品:《临夏

次日。

府衙,墨香馆、打砸文人当事人双方,堂内还有请来的书商,方临跟着刘掌柜在其中,以及其他落魄守旧文人代表。

当然,最多的还是看热闹的百姓,如方家人、西巷胡同里的人、桂花嫂、董祖诰、徐阔老等等,都来了。

“肃静!”

蒲知府一拍惊堂木,沉声道:“今日的断案辩论大会,这便开始吧!你们两方当事人先说说罢!”

墨香馆、打砸文人当事人双方,顿时开始陈述,一方说跟风售卖《忠义水浒传》,不过是响应朝廷,实乃合情合理再正常不过之事,对方打砸铺子犯法,要求赔偿;一方说朝廷并无明文,应当按照太祖时法令,对墨香馆给予严惩。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知府大人,我这里有一个案例可供参考。”

落魄守旧文人代表中,代宗启与仲宗典对视一眼,起身开口:“正德年间,有一李姓进士,因为过失贬官服役,写了一部《剪灯余话》,你道这《剪灯余话》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志怪传奇,道的是当下时政,抒的是一腔不平,岂把朝廷放在眼里?子不语怪力乱神,果然,一经刊行,读书人皆以为有辱斯文,更有人斥为邪说异端,祸乱人心……景隆二年,李姓进士亡故,本该落叶归根,然‘议祭于社,乡人以此短之’,因一本通俗,连乡里父老都看不起他。”

“那个穿青衫的少年,你叫什么名字?”蒲知府好像真不认识方临似的。

“我就觉得通俗不好,容易教坏小孩子。”

庄育清起身,他是真心反对通俗的,早有准备出来挑错:“《忠义水浒传》,书名中带了‘忠义’二字,但我横看竖看,上看下看,从全书中却全然看不到忠义二字,若论忠义,怎么也轮不到那群反官府反朝廷的反贼啊!就说书中李逵,动不动就说‘要去砍皇帝老儿的脑袋’,这岂是忠义之举啊?”

“未曾。”

他说到这里,看向那群文人:“你们说,是否是这個道理?”

蒲知府看了此人一眼,并未说话。

当然,也只是窃窃私语,场中仍是以反对通俗的声音为主。但即使如此,也激怒了某人。

场外百姓听了这话,关注点却不在忠义二字上,而是都在想‘砍皇帝老儿脑袋,这么刺激的么’?有些想看,却不好说,纷纷窃窃私语。

何况论派系,蒲知府还和那些复古派不是一路人,自不会干这种高风险、无收益的事情。

他既然让开堂辩论,自然是有态度倾向的,倾向于开放通俗,为官嘛,和朝中保持一致总没错。

“这么一说,是不能让通俗售卖啊!”

“是啊,助长歪风邪气,人心不古了都!”

毕竟,你都不是百姓,都不是我们中的一员,那我们还有必要听你指手画脚么?

“好,你有什么想法大可说一说,不要怕恐冲撞了前辈,今天咱们就是要畅所欲言的嘛!”

“未有。”

‘不好,不能让他们败坏了这大好局势。’

“不急,多听听,兼听则明嘛!”蒲知府说着,目光扫去。

仲宗典心中暗道一声,见李公孺谨慎并不出言,只好自己出面将局势拉回来:“知府大人,虽然京师督查院、应天国子监刊发《忠义水浒传》,但朝廷现下并无明确开放通俗法令,既然没有这般法令,那就应该遵循太祖之法判决。”

这群落魄守旧文人,纷纷大度点头,脸上满是胜券在握、让一让后辈的宽容笑容。

见到这一幕,台下一些人的反应,却是极有意思。

在这一点上,这些落魄守旧文人和蒲知府是不同的,此事若是不成,也不会清算他们这些小人物,反而成了,就有巨大名声,说不得还能借此进入大人物视线,妥妥低风险、高收益的事情。

毕竟响应中枢,就算出问题,也有京师督查院、应天国子监在前面顶着,横竖有功无过;反而,逆风顶上,真照着太祖律法判了墨香馆,那将朝廷置于何地?中枢要不要跟着判罚京师督查院、应天国子监?不论对错,那种行为都是和朝廷对着干,不知分寸。

听到这些声音,有书商急了,起身开口道:“也不能这么说,通俗也全非全部不好,就如京师督查院、应天国子监刊印的《忠义水浒传》,开篇就有‘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诏安,专图报国’,这不是教人忠义,又是什么?”

毕竟,在他们看来,一个半大少年能说出来什么,就算是支持通俗的,他们也有信心,三言两句就给对方忽悠瘸了,让此人对通俗深恶痛绝。

他此言说得精妙,暗暗裹挟民意:人家李姓进士的乡亲父老,都因为一本通俗,看不起李姓进士,在场府城百姓若是不贬低通俗,反而赞同,岂不是境界连那些乡下农人都比不上么?

果然,就有府城百姓意识到这点,出言对通俗驳斥。

他这话态度强硬,一时竟起到了些反效果,尤其是他张口闭口‘你们百姓’,将自己与百姓割裂开,这更激起不少场外百姓的逆反心理,让窃窃私语声更大了。

“此言差矣。”

方临见蒲知府看过来,顿时心头一跳,果然,下一刻,自己被点到。

——所谓《五伦全备记》,就是之前提过,叫人为子看了便孝,为臣听了便忠,提倡愚忠愚孝,歌功颂德的,书中的确有五伦楷模,但语言陈腐,形象干瘪,毫无意趣可言,按方临评价就是一坨大便。

‘不过,眼下这形势,我也不好亲自下场,还是得找人……’

蒲知府使了个眼色,顿时有书商会意跳出来,但这些落魄文人早有准备,又在刚才占据先手优势,而书商一方并无准备,又是一盘散沙,纷纷三言两句就被驳倒。

“可有功名?”

“大人,可能断案了?”仲宗典又是驳倒一人,声音中带着些得意问道。

蒲知府顿了一下,又道:“伱身无功名,代表百姓,最能听到真实声音;你未曾加冠,尚未成年,若有错处,也可说得一句童言无忌,不知者无罪嘛!”

“大人,小子名叫方临。”

方临在刘掌柜身后,默默看着,发现这些文人的确厉害,能言善辩,而书商一方也的确差了些意思。

“可曾加冠?”

荣才林看到这般的‘愚民’,神情激动喝道:“岂有此理!当真岂有此理!看这歪风邪气,将好好的百姓都带坏了。那《忠义水浒传》有什么可看?你们百姓要看,就应该听我的,去看《五伦全备记》,这才是经典。”

“不错。”

‘如今形势显而易见,京师督查院、应天国子监能够刊发《忠义水浒传》,说明复古派处于下风,这个时候,我断不能火中取栗。’

……

桂花嫂抿了抿嘴;刘掌柜、董祖诰也是忍着没笑出声,竟然有人如此轻视方临,知道接下来有好戏看了。

方临听着,也是觉得蒲知府是个妙人:‘蒲知府的确有趣,不是将我拉出来,就管杀不管埋,先以无功名,将我定义为百姓,又以未加冠,定义为少年,童言无忌……如此疯狂叠甲,也算是让我可以畅所欲言了。’

“那小子就说了?”

方临首先看向仲宗典:“小子孤陋寡闻,却也听闻京师督察院、应天国子监,乃是朝廷中枢,天下楷模,如何不能代表官方意见?若不能代表,我等百姓空口白牙,就能代表官方意见了么?”

他双手一摊:“没这个道理嘛!小子窃以为,朝廷衮衮诸公所做之事,必有全盘考虑,若只因为暂无明文,就对抗朝廷,岂非是藐视朝廷,不遵法度?”

众人听着纷纷点头,的确是这么个道理,当下大夏朝廷还是极有公信力的。

仲宗典怎敢背上‘藐视朝廷,不遵法度’这口大锅,更不可能堂而皇之说朝廷衮衮诸公遭奸人蒙蔽,若是公开说,那真是前途无亮了,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小兄弟,你却是不知,开国初年,太祖明文禁止,言‘除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不禁外,余者皆禁,但有非所该载者,交有司论处’。”

“此一时彼一时也。”

方临驳斥道:“开国初年,百废待兴,当时时代背景下,太祖自然要禁绝娱乐,让百姓专心生产……如今,在陛下、朝廷衮衮诸公领导下,已然臻至盛世,情形大为不同。足下可是对陛下、朝廷衮衮诸公信不过,以为放开通俗,就会坏了这煌煌盛世?”

仲宗典自不敢说‘对陛下、朝廷衮衮诸公信不过’,只能道:“自然不是,只是……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