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临夏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21章,舌战(2 / 2)

作品:《临夏

只是如何,磕磕绊绊,一时却是有些说不下去了。

“哼,小儿诡辩。”庄育清站出来:“这是太祖之法,祖宗之法不可废!”

“哦?”

方临向庄育清看去:“京师督查院、应天国子监,乃是朝廷口舌,代表陛下意思,阁下忽略世情变化,只是一口坚称祖宗之法不可废,是欲陷陛下于不义乎?”

这口锅更大,庄育清自不敢接,讷讷无言。

方临驳倒此人,又主动看向下一人——代宗启:“阁下说的《剪灯余话》,小子不才也曾读过,其中有一篇《长安夜行录》,说的是小贩妻子被宁王强抢霸占,其中却有一帮御用文人,为主子粉饰罪行,以此欺压平民,掩盖事实,致使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岂不荒唐?”

“我曾听闻,贪官官官相护,阁下以此书举例,轻之贱之……唉!”

他没说下去,只是摇摇头。

对方之前裹挟民意,此刻方临同样在裹挟民意,百姓对贪官恨之入骨,听了《长安夜行录》故事,自然对为恶人张目的书生深恶痛绝,此时代宗启还没说话,就被骂声淹没。

“此人必然是被戳中心声,正是书中那般只知文过饰非、歌功颂德的读书人。”

“是啊,要不然怎么会说《剪灯余话》的坏话?在我看来,此人心思恶毒,就是想禁绝这类书,好让咱们都只能去看他歌功颂德的屁话。”

“如此说来,通俗还真是不能禁。”

……

场外声音开始反转了!

方临气势如虹,继续看向下一人:“阁下说《忠义水浒传》并不可看,只有《五伦全备记》,才是经典?”

“是。”荣才林昂首挺胸,承认道。

“我却也读过阁下作品,对其中一篇,至今记忆犹新。”方临突然道。

“哦?竟还读过我的书,你这小儿……不错。”荣才林居高临下淡淡点头,评价道。

“阁下《忠孝节义传》一书中第十二篇,讲的是一个父亲得了痔疮,儿子为之舔舐,这日,舔舐之时,父亲放了个屁,儿子不以为意,深吸一口,曰‘此乃五谷之香也’……”

方临还没有说完,场外已然是呕声一片。

“呕~恶心死我了!”

“可不是,没想到这个浓眉大眼的,竟然写出来这种恶心人的书?”

“可不能禁通俗啊,不然,咱们以后就只能看这种东西了。”

……

“你你……”荣才林听到这些声音,差点没气晕过去,激动之下,口吃毛病都出来了:“此至纯至孝,岂是你、你这小儿可懂?”

“是么?我只觉匪夷所思,思之令人发笑。父母得病,有病看病,寻医问药就是,舔舐之举,岂非耽误病情?我实是不懂,此是纯孝之举,还是以孝之名,沽名买直?”

“你……我……”荣才林气得说不出话。

可却阻挡不了方临继续说下去:“若是前者,我只能说此人愚蠢,其情可悯;若是后者,那此人就是为名声,置父母不顾,如此不忠不孝,说实话,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你你……啊!”荣才林指着方临,既不能承认自己是蠢货,更不能承认自己是不忠不孝厚颜无耻之人,激动之下,两眼一翻,竟然晕了过去,被抬走。

“小友过了,荣兄《忠孝节义传》倡议忠孝,教人向善,流传甚广,功德无数……”看着队友一个个被驳倒,李公孺尽管谨慎,也只能起身出言。

“如《忠孝节义传》那般作品,倡导愚忠愚孝,不知变通,好心也成了坏事,难道这也值得提倡?不过是流传愈广,荼毒愈深,大害我大夏百姓。”

方临说到这里,顿了一下,看向场外:“小子窃以为,百姓自有分辩作品好坏的能力,一部通过亿万黎民百姓检阅,流传后世的作品,才是真正传世佳作,至于那些不管多么荒唐,只管以文为刀,助纣为虐,为一己私利,闭着眼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品,终究会被历史扫进垃圾堆。”

“对此,我只有一句话相送。”

他目光在那些落魄守旧文人身上一一扫过,阳光下,清越开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此言振聋发聩,全场寂静一瞬后,随即爆发欢呼。

“好!”

“这小少年说得好啊!”

“对,一本书好不好,咱们还不会自己评判么?要让这些人来指手画脚。”

……

“那是我儿子!”方父、方母激动地对身边人连声道,收获大片羡慕目光。

田萱双颊红彤彤的,望着台上一眨不眨,看着方临仿佛在闪闪发光。

……

‘此子不错,很是不错,这次我可是欠他个人情了。’

蒲知府想到一开始,点名方临,不过是想挽回颓势,没想到,竟能得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

“好小子!”刘掌柜那么大年纪,也是被说得热血沸腾,跟着周围书商一同拍手叫好。

……

“方兄,恭喜了啊!”

董祖诰看向堂上的方临,暗道:‘锥处囊中,其末立现,今日这一场舌辩群儒,可真是精彩!’

……

“过瘾!痛快!”徐阔老狠狠一拍巴掌,尤其是最后那个环顾一圈,说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简直太他娘俊了。

……

辩论结束,胜负了然,蒲知府顺势宣布结果:“打砸墨香馆文人,对墨香馆掌柜赔偿,自今日起,城中允许售卖通俗,再有打砸阻挠者严惩不贷!”

百姓听闻无不叫好。

……

这场辩论的影响,至此还远未散去,茶余饭后为城中百姓津津乐道,一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将荣才林骂晕,一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让那些文人羞惭无地自容,不知为多少人反复提及。

尤其是,在不久后的将来《三国演义》面世,书中情节联系今日场景,舌战群儒等等名场面,更是跟随《三国演义》流传出去,传出淮安府,为时人津津乐道,为史书所记,在青史上留下一段趣谈。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