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临夏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35章,声望(1 / 4)

作品:《临夏

在发了工钱后,黄荻、柴一苇、耿石、刘洪文一个个的,感觉少劳动一点就跟亏心了似的,什么也不让方临动手;再者如今店里客人虽然仍不少,但早已不会爆满挤到外面了,方临也算是解放出来了,打算去找蒲知府、董祖诰、徐阔老、刘掌柜一趟,让他们看看这月账目,哦,还打算去一次清欢小居,对《三国演义》第一天售卖时那一百本支持表示下感谢。

出门,走在街上,就碰到一群小孩子,拿着棍子,你喊着‘某乃燕人张翼德是也’,我喊着‘你这插标卖首之辈’,兵兵当当过上两招;还遇到几波混混当街跪下,效仿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点香对天拜把子的;还有说书《三国演义》的,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阵阵叫好,热火朝天……

‘盗版出现,的确稍稍分薄了些利润,但带来的影响力却是真切的,让《三国演义》影响在府城更进一步发酵,真正达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

作为《三国演义》名义上的作者,方临也出名了,在路上不时就会被认出打招呼,每一个都是客客气气,最多的是催更,询问《三国演义》第二部了。

如果说,当日辩论大会所得名声只是一时,来得快、去得也快,那么,《三国演义》带来的声望就极为坚挺、持久,效果也更为恐怖,陌生人见了,一听他是《三国演义》作者,先天好感度+20,若是书迷见了,更是直接好感度+50。

……

方临来到府衙,请门房递了话,蒲知府竟然亲自迎出来。

“大人真是折煞小子了。”

“当得,当得。”蒲知府笑得爽朗:“方临,你不知道,随着《三国演义》火热,轰传四方,我那临府做官的同年都来信,对我为《三国演义》作序表示羡慕……哈哈,他殿试二甲,排名比我高又如何?百年之后,世人多半知我不知他。”

方临诉说着自己想法,描绘出一张蓝图。

方临说着,拿出账本,请蒲知府过目。

“大人所做已足够多了,小子感激不尽。”

“莫要小瞧了它,唐诗、宋词、元曲,皆是一个时代之代表,我大夏想必就是通俗了。你看唐诗代表李太白如何?宋词代表苏东坡如何?元曲代表马致远如何?你方临如何不能成为通俗代表,独领风骚数百年?”

“大人好意,小子心领了,的确是在民间更觉自在。”

“好,好啊!你这想法天马行空,别出心裁,细细思之,却又有着确凿可能。”

“大人,在通俗一道,咱们淮安府城已然占据先机,等《三国演义》打开发行渠道,那时,一本好书不仅能在本城售卖,还能通过别府书商,卖到各地,最大限度开发……这个过程还能人为加快,比如官方举办通俗大赛,直至将通俗打造成淮安的一张文化名片……到时,读书人汇聚于此,书商往来选书,必将繁荣一地经济,民众自豪,商人生意兴隆,官府税收激增,大人自然万民拥戴,声望传于朝廷。”

方临深以为然,这些他也想过,声望的确是有力量的。

蒲知府说着,看向方临目光复杂:“可惜啊,我本想招募你为幕僚,却又想到,朝野不多一个幕僚方临,民间却少不得一个作者方临,你能写出《三国演义》,也必能写出更多通俗佳作。”

“正是《三国演义》开售,借助大人之助,销售火爆,等下个月,就要降下来许多了。”方临说着。

“这个想法好。”蒲知府听闻点头,虽然‘分销商’、‘发行渠道’一些词颇为新奇,但理解起来倒也没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