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临夏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36章,惊艳(1 / 2)

作品:《临夏

清欢小居。

谷玉燕、师文君正在谈论着方临、《三国演义》。

“近日来,常有客人与我谈论《三国演义》,有不少特立独行者,故意贬低《三国演义》,说其不过尔尔,自己随手可写一本盖过之书,听之令人发笑。”

“这还不是想要吸引姐姐目光,讨得姐姐欢心?不过,”

谷玉燕娇哼一声:“方公子之才,岂是凡夫俗子可比?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腹中空空如也的草包,何能及方君也?”

这时,侍女过来通告:“方公子请见。”

如今,方临之名与《三国演义》一同传播开来,来这清欢小居通禀一声就能‘白嫖’,在府城别地同样可以刷脸,这就是这个时代‘名’的力量。

“方公子,可是方临方公子?见,这就见,其他人都推了……等等,先将方公子请入雅间‘蕊宫璇源’暂坐,我去梳妆打扮一番。”谷玉燕听闻,瞬间起身,一向极有条理的她此时竟然有些失了分寸。

“女为悦己者容,此言不假,若是别人,你可从没这么上心。”师文君笑着道,话虽如此,自己却也是去梳洗了一番。

“二位姑娘过誉了。三国一书虽以汉室为正统,顺合大势,隐隐褒刘贬曹,但东汉末年,汉室式微,帝王无能,实乃不争之史实,若非朝廷开放,陛下宽宥,社会宽松自由的氛围,此书也不可能大显于世,恐怕只是一部禁书罢了。”

“朝廷允许通俗发行,《水浒传》之后,方公子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之计谋、战争、人物,事无巨细表现出来,实可谓冠绝古今,开天辟地,子安先生早已仙去,试看今日之大夏,究竟是谁人之时代?”

他说的也是事实,前世时空,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就写出来,但直到明朝中后期,才真正大行于世,故而,好作品只是一方面,还要顺应天时地利人和。

方临说到这里,总结道:“因此,只有时代中的方临,并无方临的时代。”

只能说,有的人相处起来,是真正能感知到一股人格魅力,无声无息之间,令人心旌神摇。

“方公子之才,举世无伦,《三国演义》并不愁卖,前些日子多少人欲求一书而不可得,我们哪里算是帮上了什么忙?”师文君螓首微摇道。

今日,谷玉燕身穿短袖直领对襟短面,袖口及护领白色相间,下身则是柳绿色马面裙,衬着她白皙的皮肤,如画中人一般;师文君则是一身白色曳地烟拢百水裙,外罩品月缎绣纱衣,腰间一条素色丝带,勾勒出纤纤腰肢,如一株雪莲亭亭玉立,不蔓不枝。

不多时后,方临见到了二女。

“不愁卖是之后的时日,未曾发售前谁能想到?第一日清早,二位姑娘影响下,清欢小居就去支持了一百本,无论如何,方某承情了。”

师文君此句分明是问句,却看向方临,清眸中流溢的欣赏不言而喻——相较谷玉燕的婉转动人,她身上更有一种大女主的气质,清冷独立之余,又有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

“是呀,真要说来,是我们该感谢方公子才对。那两日一书难求,客人来了我们这儿,寻了姑娘也不清谈,只是要来一本《三国演义》低头看书,实是咄咄怪事。”谷玉燕也是道。

随后,又是一番相谈,二女皆是发现:方临因《三国演义》年少成名,名满天下,却并无少年人的一丝轻狂,对二人态度一如从前,那是一种发自内心、伪装不出的尊重。

——这一点蒲知府也发现了,只是以为因为身份地位原因,在自己面前隐藏了,其实就算少年意气,他也能包容的。此时,面对她们,既不图美色,也没什么好隐瞒,这就是本心认为没什么值得炫耀了。

方临看过二女一眼,就收回目光,表达谢意:“《三国演义》发售当日,清欢小居采购一百本,想来多赖二位姑娘之功,此来谢过了。”

谷玉燕、师文君自然能看出,方临并非谦辞,乃是真正虚心心态,尤其是一句‘只有时代中的方临,并无方临的时代’,让她们各有震动。

“方公子客气。《三国演义》名满天下,作为此书作者,方公子也必将载入青史。许多后世看去惊天动地的大事,当时看来,也只是寻常,我等身处历史之中,何其得幸能亲眼见证此般时刻。”谷玉燕声音婉转动人,字字清晰却又有着一种咏叹意味,听之令人深思。

方临也没久坐,表达谢意后,浅谈盏茶功夫,婉拒二女相留,告辞离去。

谷玉燕、师文君将方临送出门外。

望着方临离去的背影,谷玉燕叹息:“和方公子交谈,如闻仙乐耳暂明,令人心旷神怡,相比其他男子就是污浊烂泥,臭不可闻了。”

“你此言稍有偏激,却也未尝没有道理。方公子年少成名,身上却既没有一些少年人的轻狂肆意,也没有一些久入官场之人的阴沉压抑、城府心机,相处起来的确令人舒服。才学、品行,皆是无可指摘,确为良人,只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