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从来如此,便对吗?!(1 / 2)

作品:《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朱元璋目光微动。

夏之白的突然开口,其实让他很不喜。

但夏之白说的这番话,其实又颇合他意,他用人向来不拘一格,尤其喜欢提拔来自五湖四海的人。

他自来就极度不喜过去士人间的按资排辈,朝中不少臣子,只要真的有非常之才,他从来都不拘一格,绝不会用论资排辈的规则约束。

而是直接大力提拔。

这也是他当初为何能说出:‘资格者,为常流设耳,若有贤才,岂拘常例?’的原因。

当然其中很大部分原因,也在于纵观历史,知道士人专权的危害。

士人有师承,有私交,很容易抱团取暖,最终结成朋党。

宋便弱于此。

他熟读历史,自会充分吸取历史经验,因而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统治内部各地区间的利害消长和权力的分配。

他这些年多次重用提拔公侯的子弟,就是希望这些和明朝荣辱与共的公侯子弟,可以跟士绅地主出身的科举士人分庭抗礼。

继而达到朝堂的政治平衡。

只是这个愿景,随着公侯子弟跟士人走的越来越近,渐渐破灭了,他也为此开始武力拔除隐患。

当年他私下问过宋濂一个问题。

自古以来,所与共治天下者,士大夫也。今士习不端,欲速见小。兹欲正士习以复道,何术而可?

宋濂并未给出回答。

不过他并未因此放弃,一直在进行各种尝试,也一直博览群书,试图从历史的教训中吸取经验。

他吸取了宋朝科举文官独大的教训,又参考元朝重用色目人、回回、儒生的经验,自行摸索出来的一条新路。

便是夏之白总结出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用人来自五湖四海。

只是效果一般。

而今经夏之白这么一提点,他隐隐知道自己用人的不足在哪了。

他求贤。

求的一直都是士!

自战国管仲提出士农工商,天下就渐渐出现了大致的分野,他过去没少抱怨,朝堂征召的士人除了能说会道,就没有多少实际本领,做事更是一塌糊涂。

没有实才!

提拔有名望的的农夫工匠,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朱元璋暗暗点头。

他面无表情,淡漠的看向一旁的李善长,问道:“百室,你是咱大明的太师,你给咱说道说道。”

李善长眼皮一跳。

他缓缓出列,拱手道:“老臣以为,此事万万不可,大学士,而今朝堂对大学士是有明确的职务要求。”

“即辅导太子,特侍陛下左右,做顾问之用,让些农夫、工匠入朝,又能辅导什么?”

“辅导殿下种田,打铁吗?”

“而且农夫匠人不懂礼数,不通文学,更不懂治国,他们入朝,只会搅乱朝堂正常秩序。”

“天下更是从未有如此先例。”

“臣不敢苟同。”

“农夫、匠人,身居田地、工坊便足矣,朝堂不是他们待的地方,若让农夫、匠人入朝,只会乱了纲常,国有乱象,必危矣。”

李善长直接否定了。

夏之白的想法太荒唐了,朝堂自古都是阳春白雪尊贵之地,岂容底层的下里巴人上来?

那岂不坏了规矩。

也贱了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