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北洋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九十二章 咽喉(1 / 4)

作品:《北洋

第九十二章咽喉

在寻求哪家调解的问题上,说服李鸿章远比说服恭王要容易的多——恭王奕訢已经十年未曾亲政,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十年前,而李鸿章一直是中国外交的主持者,尽管他对国际关系的认识水平远不如后人那样清晰,但是从他所接触的各国公使看来,他已经敏锐的感觉到英国和俄国在远东隐隐形成对抗,由此各个列强也逐渐分化成两个不同的阵营。

李鸿章所感觉到的,正是一次大战两个阵营的雏形,只有谭延闿非常清楚,各国列强在国际事务上不断加大的分歧最终会在十几年后演化成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当然现在列强阵营还没有最终形成,美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但和后起之秀德国一样在殖民地问题上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境地,不过它和德国又不同——它与欧洲隔着大洋,完全可以像英国那样稳坐钓鱼台待价而沽;德国此时还在一代强人俾斯麦的领导之下,非常稳健的发展,两双眼睛睁大的寻求殖民地,不过它和英国的关系在俾斯麦的领导下还没有走向恶化,和两次大战的宿敌俄国关系还处于升温状态……

恭王奕訢的观点也没有错,毕竟在这个时候英国在国际上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远东地区,更是各国列强的领头羊,俄国人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好之前,在远东的发言远没有英国人那么有权威。谭延闿之所以看好俄国,是因为英国和俄国在远东的竞争以及英国和日本的暧昧关系,最为重要的还是在于俄国将会在二十年后发生革命倒台——二十年的时间已经够谭延闿站在中国的最顶端,就算现在割地给俄国,二十年之后他也可以来个翻脸不认人!

现在英国人表现出来的调解中日战争的积极态度,谭延闿也不好说什么,因为历史已经完全变了模样——日本人的联合舰队和北洋水师损失不相上下,陆战也因为刘铭传等人的复出,脚步停留在鸭绿江的东岸,同时联合舰队的损失过大使得日本人对于直接登陆渤海湾失去了信心——鸭绿江西岸的刘铭传已经将大量的日军粘在那里,两方人马交战多次都势均力敌,日本人也不敢分兵展开登陆作战。

依照英国这个老牌殖民地国家的一贯光荣独立的政策,谭延闿也很难判断此时英国的态度是不是因为日本的表现欠佳准备重新替换筹码,从政治收益转向经济收益——英国是此次日本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赢家,中日两国都向其借贷了大量的贷款,有力的给这个逐渐没落的日不落帝国输送了新鲜的血液。

“等着吧,今天你怎么吃进去的,以后我再怎么让你给我吐出来!”谭延闿一想起中国为这场战争向英国借款达到近三千万两白银,心中就堵的荒。狠话谁都会说,以谭延闿的能力让英国吃个暗亏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让人家已经吃进嘴的东西再吐出来,这种高难度动作就是再给他二十年时间来发展都未必做得到。

这一次英国答应调解果然没有失信,确实进行了切实有效的调解行为。慈禧太后因为要过大寿,中国求和之心远高过日本,而日本也因为海陆损失惨重,除了陆地上和刘铭传的军队在鸭绿江两岸隔河对峙之外,也不敢发动登陆渤海湾作战。历史上的登陆辽东半岛战争并没有发生,而这一切在谭延闿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不过他的目的多少达到了,在他眼中战争基本上算是结束了。

第二天谭延闿召集了总督府侍卫队成员,杨超、刘禹等十四人将会在五天后出发,从天津上船前往广州会合潘敏、李韬等十人,这二十四人便是第一期留德军事留学生,他们将会在德国军校学习两到四年不等。这样的留德军事留学生规模比谭延闿以前所设想的要庞大了不少,以前他以为每期顶多有个七八人,现在他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已经让他可以一次输送更多的学员前往德国学习军事,可惜总督府侍卫队的成员也是水平高低相差很多,说实在的在他看来这二十四人当中也就有十多人能够达到他的目标,其余的仅仅是凑合而已。

不仅如此,这一批二十四名侍卫队前往德国后,总督府侍卫队将会再次招收成员,将侍卫队规模扩充到两百人的规模,其中还有四十名老队员将会前往天津紫竹林租借对面的北洋武备学堂接受系统深造学习,相信经过正统军事教育后的他们将会比第一期有更为稳固的军事根基,以此来适应德国的留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