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怎样才是真正的亿万富翁(3 / 5)

作品:《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

相反,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成功人士,你就会不断地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见到一个意气风发、不断进取、敢于受挫和承受强大压力的自我;听到“我做得好”之类的鼓舞信息,然后感受到喜悦、自尊、快慰与卓越——而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成功。

因此,要想从事创富活动,并全面地完善自己的意识,就必须有一个适当的自我意象伴随着自己;就必须能接受自己,并有健全的自尊心,创富者必须信任自己,必须不断地强化和肯定自我价值,必须随心所欲地有创造性地表现自我,而不是把自我隐藏起来。

在美国,富豪们成立基金会资助科研与慈善福利事业,不是什么新闻,但像查尔·范尼这样仍健在就埋名将几乎所有财产捐出的,确属罕见。

“一个人在富有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这是“钢铁大王”卡内基的观点。

卡内基于1901年出售产业,得亿美元,退休后致力于慈善事业,捐款建立了卡内基音乐厅和遍布全美的2800个图书馆。

《卡内基传》的作者曾风趣地说:“他致力于捐赠事业的努力程度很可能超过他牟利的努力程度。”

时代·华纳公司的老板泰德·特纳曾做出一项惊人的决定:他要以一年捐资1亿美元的进度,分期10年捐资10亿美元给联合国进行慈善事业。

这项慷慨的豪举震撼全球。

在一个衣香鬓影的鸡尾酒会上,特纳在宣布他的这一决定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在此提请全球顶尖富豪们注意:你们应当听听我的关于将金钱给予出去的理论……世上没有一件事堪媲美于付出的快乐——有意义的付出。”

范尼、卡内基们的付出,让人肃然起敬,它表明,人在拥有巨额物质财富的同时,仍然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富有起来。

具有现代财商的人,非常善于在财富与幸福生活之间画一个这样的等号。

一个人富有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当你有了赚钱的欲望之后,你就会开动你的脑筋,锻炼你的思维,用心去领悟,发现财富。

你就会愈挫愈勇,不断挑战自我,最终战胜一切,赢得金钱。

有了金钱,你又要为成为一名真正的富人而努力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和修养,最终去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一名令人尊敬的人。

这大概就是每一位真正的富人能经历的心路历程。

只有不断完善自我的人,他的财富才能长久。

即使在今天,让我感兴趣的也不是赚钱本身。

如果我必须在工作和拥有巨额财富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我会选择工作。

——比尔·盖茨

赚钱懂得适可而止

对于创富的人来说,金钱是可爱的,犹太人甚至将金钱看作人间的上帝。

人们崇尚它,热爱它,并没有错,但是正如世间的任何事情一样,“过犹不及”。

水果是有营养的,也很好吃,但如果不加限制,一味猛吃人就有可能拉肚子,赚钱也一样,如果不懂得适可而止,一味贪心的话,导致的后果就可能是人财两空,追悔莫及。

贪婪心旺盛的人,总希望得到的能更多些,对于自己得到的永远都不满足,结果一味地贪婪,而不努力付出,让猪油蒙了心,到最后竹篮打水却闹得一无所获。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一座山上有一股细细的山泉,沿着窄窄的石缝,叮咚叮咚地往下流淌,也不知过了多少年,竟然在岩石上冲刷出一个鸡蛋大小的浅坑,里面填满了黄澄澄的金砂,天天不增多也不减少。

有一天,一位砍柴的老汉来喝水,偶然发现了清冽泉水中闪闪的金砂。

惊喜之下,他小心翼翼地捧走了金砂。

从此,老汉不再受苦受累,过个十天半月的,就来取一次金砂,不用说,日子很快富裕起来。

老汉虽守口如瓶,但他的儿子还是跟踪他发现了爹的秘密,他埋怨爹不该将这事瞒着,不然早发大财了……

儿子向爹建议,拓宽石缝,扩大山泉,不就能冲来更多的金砂吗?

爹想了想,自己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怎么没想到这一点?

说干就干,父子俩叮叮当当,把窄窄的石缝凿宽了,山泉比原来大了几倍,又凿大凿深了坑。

父子俩想到今后可得到更多的金砂,高兴得一口气喝光了一瓶老白干儿,醉成一团泥。

父子俩天天跑来看,却天天失望而归,金砂不但没增多,反而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父子俩百思不得其解——金砂哪里去了呢?

富有“进取心”的父子俩自以为是聪明的,结果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真正的进取心是靠辛苦勤奋来换取更多的劳动果实,不通过自己付出的更高要求就是贪婪。

进取心不会使人失去理智,而贪心却可使人像被猪油蒙了心,变得愚蠢失常。

东西方也流传着一个乞丐的故事。

一个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总在想,假如我手头要有1000元就好了。

一天,这个乞丐无意中发现了一只很可爱的流浪小狗,乞丐发现四周没人,便把狗抱回了他的住处拴了起来。

这只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

丢狗后这位富翁十分着急,因为这是一只纯正的名犬。

他以各种形式发出寻狗启事:拾到者请速还,即付酬金2万元。

第二天,乞丐沿街行乞时,看到这则启事,便迫不及待地抱着小狗准备去领那2万元酬金,可当他匆匆忙忙地抱着狗路过贴启事处时,发现启事上的酬金已变成了3万元。

原来,大富翁寻不着狗,把酬金提高到了3万元。

乞丐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脚步停了下来,想了想又转身将狗抱回重新拴了起来。

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涨了,第四天,第五天,直到第七天,酬金涨到了让市民都感到惊讶的数字时,乞丐才想起跑回去抱狗,小狗却死了。

最终,乞丐还是乞丐。

如果乞丐不是因为贪心的话,他可能早就获得了一大笔钱,不必再像以往那样风餐露宿,但他偏偏还想要更多的钱,结果狗死掉了,只能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没有一个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家会把堆积财富当成首要目标。

真正令人陶醉的是赚钱的过程——在商业游戏中取胜的艰巨而刺激的工作,而非金钱本身。

比尔·盖茨曾经这样说道赚钱的事情:

“即使在今天,让我真正感兴趣的也不是赚钱本身。

如果我必须在工作和拥有巨额财富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我会选择工作。

领导一支由上千个有聪明才智的人组成的队伍比拥有一个巨额的银行账户更令人激动。

我很善于让资产增值,但是我从来不看股票的价格,所以我也不知道增加了多少。”

金钱的诱惑常常似乎与手头拥有的数目直接成正比:你拥有越多你想要的也越多。

同时,每1元钱的增量价值,似乎与实际价值成反比例:你拥有越多,你需要越多。

正如亚里士多德对那些富人们所描写的那样:“他们生活的整个想法,是他们应该不断增加他们的金钱,或者无论如何不损失它。”

尽管亚里士多德不可能宽恕那些财富获得者,然而他没有完全谴责他们。

“一个美好生活必不可缺的是财富数目,财富数目是没有限制的,”他警告,“富有和财富没有限制,一旦你进入物质财富领域,仍然很容易迷失你的方向。”

不要太贪婪,赚到了钱见好就收,其余的钱以后再赚,这样赚钱既轻松,财富又会水涨船高,渴望成为亿万富翁的你何乐而不为呢?

贪婪是一种会给人带来无限痛苦的地狱,它耗尽了人力图满足其需求的精力,可并没有给人带来满足。

——弗洛姆

财富的大小和责任的大小成正比

人处于社会之中,必然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对于亿万富翁们来说,财富虽然为他们带来了各种荣耀,但同时,社会也要求他们有一定的责任,财富的大小和责任的大小成正比。

身为亿万富翁的钢铁工业巨头安德鲁·卡内基认为:发财致富的目的在于散财。

当年他一贫如洗时,一位富翁曾对他以友相待,让他自由借阅私人藏书。

卡内基发迹后,便大笔大笔地捐款,兴建世界最大的免费借阅图书馆系统。

朱利叶斯·罗森沃尔德将惨淡经营的西尔斯·罗巴克公司从破产的边缘挽救过来,现在已将其发展成零售业巨人。

如今,他正负责发展和改进乡村代理人体系及四健会(原美国农业部提出的口号,旨在推进对农村青少年的农牧业、家政等现代科学技术教育)。

他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美国乡村地区的繁荣和教育现代化。

富翁们把追求到的财富再反馈到社会之中,让社会共同享有他的财富,这是一种更高的追求。

他们在慷慨的同时,也得到了更高的回报,这一回报并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

富翁们大都是乐善好施者,常常热心于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常常投资或提供赞助资金,如修建育婴堂、孤儿院、学校、老年福利院、为残障者办福利工厂等。

在各种捐资助款的慈善活动中、在各种赈灾义演的场合里,我们随时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他们慷慨解囊、一掷千金。

他们把财富捐献出来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使人们从中看到了他们身上闪耀着美丽的人性光辉。

富翁们的义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行为之一,是他们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当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精明的理财术与回报社会的行动是他们高尚情操与博大胸怀的写照,二者又是那么的统一和幸福。

前者不能决定后者,但可以为后者提供财富上的支持;而后者则体现出一种博大的仁爱之心,为前者寻找到一条释放金钱的途径。

亿万富翁把追求到的财富,再反馈到社会之中,让社会共同享有他的财富,这是一种更高的追求。

亿万富翁沃伦·巴菲特在自己的母校设立了100万美元的奖学金,每年奖励几位出勤率高、态度积极、品学兼优的学生,这是他对自己的母校罗斯福中学所做的一份贡献,同时,更重要的是,这项奖学金寄寓着他鼓励那些像他那样的普通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功致富的期望。

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到20世纪最初10年的美国,这个冒险的年代,对财富的渴望让这个时代躁动无序,美国的财富从1870年的300亿美元增长到1900年的1270亿美元。

引人注目的富豪开始出现,标准石油公司的创立者约翰·戴维·洛克菲勒个人在1892年就拥有了净资产8亿多美元(相当于1990年的120亿美元)。

当年80%的美国家庭的年收入不到500美元。

经济起飞、巨额财富集中、贫富差距严重、四处可见腐败行为,该找出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描述这个时代?

对这一时期的描述多种多样:纯真时代、挥霍年代、改革时代、企业时代、自信时代、美国振兴时代,但是没有谁比马克·吐温的概括更为准确。

马克·吐温讥讽自己所处的时代为外表金光闪烁的“镀金时代”。

这个名词就成为对这个时代最好的概括。

洛克菲勒总是随身携带着特意兑换的银币,和蔼地将它们分发给那些可怜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