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战国风云人物 / 章节正文阅读

赵襄子篇(8)(1 / 2)

作品:《战国风云人物

唇亡齿寒

晋阳大战,赵氏一族对战知、韩、魏三家。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谁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现在来分析一下,交战的双方力量。

赵氏领导人:赵毋恤VS知氏、韩氏、魏氏领导人:伯瑶

兵力:赵氏一家对战知、韩、魏三家

先前的战绩:赵毋恤攻灭代VS伯瑶率联军伐齐、伐郑、扶持晋国新君,把持朝政

从整体上看,赵毋恤处于下风,这场战斗,对赵氏明显不利。那么,赵毋恤是如何扭转战局,击败伯瑶,并把对方的脑袋当酒喝的工具?

多看书的好处在于,他会培养一个人的气质。

它会告诉你,遇事不能慌张,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破敌之策。

当知、韩、魏三家,重兵围困晋阳。

面对生死存亡之战,赵氏家臣,陷入慌乱。

然,赵毋恤却是泰山崩与前,而色不改。

因为赵毋恤的淡定,也让下面的人看到了,这个领导,靠得住。

于是,赵毋恤从容不迫,召集家臣商议,如何取得这次保卫战的胜利。

赵氏大多数家臣忌惮三家联军势大,伯瑶又勇武善战。

这一次啊!赵氏注定逃不了灭亡的命运。

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这个最坏的结果,赵毋恤也预见了。毕竟,赵氏的实力是打不过魏、韩、知三家。

但,赵毋恤选择打,就不能认怂。

善于分析问题的他,也找到了应对之策。

赵毋恤根据敌我态势分析,输的人,不一定会是他。

赵毋恤为了稳定军心,说了几点必胜的理由。

首先,他要承受,敌众我寡,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知、韩、魏三家,表面上看去团结,背地里却是勾心斗角。韩、魏两家不是真心助伯瑶伐赵。

其次,晋阳城固若金汤,城高池阔,粮草充足,守个几年是没有问题的。三家联军,长途远征,粮草供应也存在弊端。

第三,三家伐赵,力求速战速决。

若三家不能速破晋阳,亡了赵氏。那么,三家内部的矛盾,也会渐渐显露出来。

第四,赵氏是守,三家是攻。赵氏为了家业会死战,没有退路。伯瑶是老板,但下面的人,是不想拼命,尤其是韩、魏。

赵毋恤看懂了自己的优势,也承认自己的劣势。

家臣见赵毋恤用兵,一套一套的,不弱赵简子,军心顿时稳定。

这一刻,他们才发现,自己的家主,没有想象那么简单。

赵毋恤敢于迎战,证明他不是软弱之人。

赵毋恤开战之后,选择退守晋阳,也证明他不是逞一时血勇之人。

面对三家气势汹汹来攻,赵毋恤不是一根脑筋,开城出战,证明不是鲁莽之人。

面对局势不利,赵毋恤开城主动出击,这不是自寻死路。

他要做的:固守。

赵毋恤用心分析这场战役,将会是一场持久战。赵氏不能速胜,击退三家联军。三家联军,也不能速破晋阳城,亡了赵氏。

赵毋恤利用晋阳这座城池的艰险,团结臣子,号召百姓,共同应对这场危机。

好在赵简子活着的时候,善待封地的百姓。百姓拥戴赵氏,同生共死。

伯瑶下达了攻伐晋阳的命令。

赵氏利用自己的优势,一次又一次击败了三家联军。

这仗,攻守之势,一打就僵持了一年多,双方都损失惨重。

城内、城外,堆积了不少尸体。赵氏守住了晋阳城,三家望城兴叹。

伯瑶见不能正面攻破晋阳,又想到一个主意,以武力震慑其胆,又以劝降,乱其军心,瓦解赵氏的斗志。可,这种效果,并不大。

伯瑶出招,皆被赵毋恤化解。

伯瑶大骂说,“我就不信,攻不下晋阳城。”

转眼间,夏季来了。

伯瑶巡视军情,鼓舞将士斗志,一颗颗拇指大的雨珠,滴落在他的额头上。

家臣说:“家主,下雨了。”

伯瑶摸了一下雨珠,又看着晋阳城。忽然脑光一闪,想到一个主意。

于是,伯瑶亲自带领韩、魏两家,察看晋阳城周围的地势。

伯瑶见晋阳城的地理位置,又见有条大河。此刻,又是汛期,笑着说,“我有亡,赵氏的办法了。”

伯瑶想到了什么办法呢?

伯瑶率领韩、魏两家宗主,一边围城,另一边观察地势。

伯瑶见这座晋阳城,固若金汤,水火不侵。

硬攻,损失惨重不说,打了一年都没打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