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战国风云人物 / 章节正文阅读

赵襄子篇(8)(2 / 2)

作品:《战国风云人物

就在这时他发现,城池所处的位置,还有一条汾河。

此时,又是汛期。

伯瑶想到自己太聪明了,立马布下计策,这就是孙子兵法中的水攻。

伯瑶命人前去掘开汾河,水淹晋阳城。

赵毋恤看着城外水位不断涨高,心里也很着急。

然,伯瑶傻眼了。

汾河之水,竟然也不能奏效,晋阳城依旧屹立不倒。

赵毋恤见城中有鱼,城墙不倒,也松了一口气。

伯瑶心想:“这座城是怎么建的。难道是上天护佑,赵氏英明,不该断?”

这场仗,赵毋恤凭借地险,人和,粮草充足等多种优势,与三家联军打了一年多。

赵毋恤虽守住了晋阳城,但城内的状况也十分惨烈。

这场仗有多惨,用八个字来形容,‘悬釜而炊,易子而食’。

老百姓很简单,谁对他好,就拥护谁。但,当官的比较注重跟谁混,有前途。

他在这里混不下去了,可以跟其他人混。

因此,晋阳城内出现了一个现象:民无叛意,当官的意志出现了松动。

很快,赵氏家臣人心开始浮动,抵抗之心,也不坚定,城内谣言四起。

“我看啊!赵氏守不住了,我们还是降吧!”

“伯瑶恨的是赵毋恤,不会拿我们怎么样。”

“伯瑶愿意与我们讲和,前提是要交出赵毋恤的脑袋。”

“交出赵毋恤,我们还能守住赵氏的英明。”

“这座城,早晚会破。我们要早做打算,另谋出路。”

这时的赵毋恤,不仅要对外,还要抚内,更要警惕那些想要拿他脑袋邀功,投降的人,也要小心被家臣暗算。

都说患难见真情,国难知勇士。

应该还有句话,国难见君主的气魄。

赵毋恤没有点本事,是控制不住棘手的局面。

那么,面对大臣有疑心,赵毋恤是怎样做的呢?

杀?

虽然能震慑家臣,但也会激发事情恶化,更会加剧恐慌,也是无能的表现。

不杀?

这些人就是谣言四起,离心离德。

杀,也不是。

不杀,也不是。

那该怎么办。

赵毋恤听到这些话,不怒,也没有捕杀这些有异心的家臣,反而心平气和地说了几句话。

“三家亡我之心坚定,我死了,他们会不会瓜分赵氏的封地。”

“他们死了那么多人,会放过我们?”

“我一人的性命,能换取赵氏的英明?”

“伯瑶那个人如何,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你们想去就去吧!我绝不阻拦。”

赵毋恤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降服了家臣之心,百姓也无叛赵之意。在赵毋恤的领导下,晋阳城上下,再一次团结起来。

这日,家臣张孟谈来到赵毋恤面前说,“家主,汾河之水,还在上涨。这座城,守不住了。”

赵毋恤听到这个消息,不但没有惊慌,反而露出了笑意。

“家主,晋阳城破,赵氏就完了。这个时候,你还笑得出来。”张孟谈心想:“家主,这不是糊涂了吧!”

不同的人,不同的层次,占据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总会不一样。

同一个问题,有的人,看到的是危急。另外的人,看到的是机会。

正如张孟谈看到的是晋阳城破,赵氏快完了,这是危急。赵毋恤看到的是赵氏的转机来了。

晋阳城破,不仅赵氏要担心,韩、魏两家也要担心了。伯瑶一统晋国之心,何人不知。赵氏完了,韩、魏就会更加慌了。赵氏灭亡,等待韩、魏两家的又会是什么?

他们是阻碍伯瑶一统晋国的绊脚石,是下一个赵氏。

赵毋恤将自己所见、所想,都说了出来。

张孟谈听后,也觉得家主分析十分有理。正所谓,唇亡齿寒。赵氏完了,韩、魏也完了。保住赵氏,就等于保住了韩、魏两家。

赵毋恤看着家臣说,“你们有谁愿意前往,有说魏、韩两家,助我反击。”

张孟谈说:“我去。”

赵毋恤拉着对方的手说,“国难方知忠臣啊!赵氏的安危,就交到你手上了。”

趁着夜黑风高,张孟谈从城上,坐在背篓而下。他带着赵毋恤的使命和赵氏的安危,前去有说,韩、魏两家。

张孟谈能否说动韩、魏助赵,反击知氏?

等待着赵氏的命运,又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