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战国风云人物 / 章节正文阅读

赵武灵王篇(2)(2 / 2)

作品:《战国风云人物

千乘之国有实力,还有点话语权:宋、卫、鲁、中山等国。

若论诸侯当中,哪国与赵国关系最铁,非韩国莫属。韩、赵两家,渊源深厚,素有韩、赵同气连枝一说。再加上,魏国北伐邯郸,南围新郑。

韩、赵氏这对难兄难弟,有共同的敌人,更应该携起手来,荣辱与共。

于是,韩、赵之盟,就这样形成了。

会算数的人都会知道,以二对五,胜算很小。显然,赵国君臣都知道,这个数字是很危险。于是,他们还要找人帮忙才行。

中山国和赵国有国耻,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与之联盟,那是不可能的。

能与赵国联盟,还有一定实力的诸侯,唯有宋国。

此时宋国的国君是宋康王(公元前318年称王),因为用武力取得君主之位,和齐国、魏国关系不怎么好。

宋国在中原也没几个朋友,要图存图强,也要结盟诸侯。

宋、赵为了自身的利益,达成同盟关系。

赵、韩、宋三国结盟,犹如一个字‘品’,这是进攻的阵型。

然,韩、赵、宋联盟,对抗齐、魏、楚、秦、燕五大阵营,这个胜算也不大。

那该怎么办呢?

赵国还要更多的盟友。

赵国贿赂楚国东边的敌人,齐国南边的敌人:越国。

越国在齐、楚后边捣乱,齐、楚也会头疼。

赵国重金贿赂楼烦、东胡等胡族,牵制燕国。

赵国破敌之策形成了。

赵国有五国围困之险,魏、齐、楚、秦、燕五国,也有两个到三个的敌人牵制。

看着这种情形,诸侯混战,谁都没有取得优势。

谁都不敢轻举妄动,以免引火上身。

赵国君臣还发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特点。

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齐、魏、秦、楚、燕,五国诸侯之间的友谊,不是铁桶般牢固。相反,他们之间的友谊很脆弱。

秦、魏是世仇。

魏、楚有国耻。

齐、楚也不友好。

燕国就是来凑热闹。

根据这些信息,赵武灵王发布强硬诏令:内,统一思想,与五国强硬到底;外,答应了五国万人送葬,附加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五国可以派万人前来送葬,但,必须放下武器。不放下武器,等同宣战。(表明立场。)

第二个条件:行走路线不能随意更改。(我说怎么走,就这么走。大有,我的地盘,我说了算。)

第三个条件:尊重赵国法律,不可骚扰赵国百姓,违令者按赵律处置。

五国送葬之师,抵达邯郸郊外驻扎。

为了更好控制局势,赵国又采取了第一步措施:将帅分离。

赵国将五国之师的主将,请进邯郸,士兵留在城外。这样主帅和将士失去了联系。

第二步:分化。

五国会葬是魏国发起的,魏国对赵国的敌意最大。楚国和赵国疆土不接壤,又没有兵戈之患,敌意最轻。燕国忙于应对胡患,哪有精力插手中原。伐赵,就是为了凑热闹。秦国的目标主要是魏国,可以试着交好。齐国要应对赵、韩、越三国联盟,也不敢轻举妄动。

赵国有意将楚、燕两国使者请进王宫,吃好、喝好,怠慢齐、魏、秦三国使者。又抽调精兵,入住邯郸,围困五国使馆。

楚、燕和赵国走得太近,令齐、魏、秦三国不安。

秦国伐赵也是为了看热闹,看到这种情况,绷不住了,与赵国交好。

齐国见大势已去,也与赵国交好。

魏国独木难支,只能交好。

五国会葬之师,真的成为了送葬的队伍。赵肃侯泉下有知,有这么多人,前来送葬,定会为自己的儿子出色的表现感到骄傲吧!

五国厚葬完赵肃侯,为了避免出现意外,只能匆匆离去。

赵武灵王继位第一道难关,就这样顺利过关。

看上去是有惊无险,实则却是令人害怕不已。

稍有不慎,赵国就有可能被五国联军干掉。

面对这场考验,赵武灵王是豁出命去。

赵国的命运,对于赵武灵王来说,是一场豪赌。胜了,他将保住赵国基业,保住赵肃侯生前的威名。败了,他就万劫不复,社稷倾覆。

赵武灵王赌国运,亦是赌人生。

幸运的事:他赌赢了。

赵武灵王用自己胆魄和谋略,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也告诉我们,胆魄这个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与年龄无关。当没有退路的时候,只能放手一搏,做一个勇敢的人。

赵武灵王承受住了第一道考验,艰难过关。

那么,战国时代的考验还有太多,等待着这个十五岁少年。接下来的考验,又是怎样的呢?这个少年的人生,又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