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战国风云人物 / 章节正文阅读

秦武王篇(8)(1 / 2)

作品:《战国风云人物

拔宜阳,下三川

我们来看一看,宜阳之战秦、韩两国的情况。

国君:秦国秦武王对战韩国韩襄王

主将:秦国甘茂对战韩国公孙婴。

兵力部署:秦军五万对战韩国八万(还有楚国相助)

国内:秦国意见不一,韩国为国而战。

秦国势在必攻,韩国势在必守。此时的秦武王、甘茂、韩襄王、公孙婴都在咬牙硬挺。谁挺住了,这场胜利将会属于谁。

第一个挺不住的人是秦武王。

伐宜阳,没有看到赢的机会。韩国也没认输的态度。魏、赵态度发生转变,还有楚国助韩,再加上朝臣的压力。

这位年少的君王,不仅要承受来自朝臣的压力,还有承受来自诸侯的压力。

总之,因为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秦武王挺不住了。

为了秦国远征的将士,他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到洛邑一游的梦想,下令搬师回国。

秦武王挺不住了,甘茂也挺不住了。

毕竟,没有领导的支持,他硬撑也没用。

甘茂攻伐宜阳,已有五个月,战果收效甚微。当他得到秦武王撤军的诏书时,攻韩拔宜阳的信心动摇,也想半途而废。

就在甘茂挺不住,想要放手的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说了一段话。

这个人就是向寿。

向寿生卒年龄不详,能够得知的消息:他是楚国人。

甘茂是楚国人,向寿也是楚国人,这两人是老乡。

甘茂有说魏、赵,向寿去。

甘茂伐宜阳,向寿也去。

所以,这两个人不仅是同事关系,私交关系还不错。

那么,向寿说了什么,改变了甘茂的心意呢?

向寿站在甘茂的角度,切中了问题的关键:

你客居秦国为相,领兵出征,尚无战果。国内反对你的人,便会联合起来,攻击你。

随后,又说了一句很严重的后果:这些人说你攻不韩国是因为和韩相交好。他们给你冠上通敌叛国的罪名,不但你的性命保不住,还会会牵连你的家族。

总结发言:是战,是撤,你要考虑清楚。

甘茂反驳:我没有通敌叛国。

向寿摊开手,意思是说:你我不信,朝臣信,秦武**你吗?

显然,关键时刻,秦武王不会信他这个外籍大臣说的话。

甘茂问:我该怎么办。

向寿答:乐羊攻伐中山,面对朝臣的诋毁,不惜食子,表忠心。

甘茂:…(要我食子)

向寿不是让甘茂吃儿子表忠心,又说:乐羊用了三年,证明了自己忠君爱国。你只有背水一战,攻破韩国,帮助王上实现车通三川,问鼎中原的大业。

甘茂也是这样想的,可,宜阳不是那么好攻克的。是我不想助王上实现梦想吗?那也是我的梦想啊!

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不是我不尽心,是太难了。

向寿也知道他的难处,同情他的同时,又说了一句:王上为了支持你,不顾朝臣的意见。你打不下来,证明自己没能力,还让王上丢脸。以后,你还能在秦国混下去吗?

甘茂:…(混不下去,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向寿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你已经没有退路,只能一战。

甘茂沉默了,想了很多。

他若能帮助秦武王实现攻韩窥周的伟业,他必将再建功业,扬名青史。

如果拿不下宜阳,正如向寿所言:他客居秦相,领兵出征,尚无战果。国内反对他的人,便会联合起来,大肆攻击他。

这些人说他攻不下韩国是因为和韩相交好。再给他冠上通敌叛国的罪名,不但自己的性命难存,也会牵连的家族。

他的一生,也算走到的尽头。他之前而为之奋斗的一切,也将会化为乌有。

几个月前,甘茂不顾众人反对,赞成攻韩国,拔宜阳,下三川,通周室。

为了攻破韩国,甘茂亲自前往魏国有说魏王嗣,离间韩、魏同盟。

随后又和秦王荡立下息壤之盟。攻伐五月,依然没有拿下宜阳,反而损兵折将。

甘茂撤军回国,暂且不说秦武王会如何对待他。

秦臣也会一致上书秦王荡,弹劾他。

根据秦律,大将出征无战功,连累三军,不被处死,也会被流放。

如果攻韩,就这样撤军归国。秦国的大殿上,再也不会有他的影子。

甘茂自诩有天纵将才,征战天下之能。

他的前半生,仕途不顺,命运多舛。颠沛流离大半生,来到秦国。他本以为这一生都不可能征战诸侯,扬名天下。活了大半辈子,亦没有明君,让他建立功名。

丹阳、蓝田他虽参加了攻楚战役,但他也没能跻身为秦惠文王名将之列。他的声望,远不如嬴疾、司马错、魏章、嬴华等人。甘茂也时常对天长叹,难不成这一生他都要庸庸碌碌,直到老死。

他不甘心,真的不甘心啊!